科學生活:過度及頻繁體檢真的有用嗎?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5-26 09:05 來源: 科技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很多人把對危險因素的控制及頻繁的身體檢查作為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方法,這真的有用嗎?5月24日召開的第十六屆中國科協年會上,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以《對疾病危險因素控制和疾病篩查的考量》為題作特邀報告,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我的觀點可能是顛覆性的,但都是有依據的,這些依據來自嚴肅的科學研究。”

在韓啟德看來,當前針對疾病危險因素進行干預的實際結果是:極少一部分人受益,大部分人被過度診斷,其中有些人反而健康受損。而改善這一問題,有賴於更多研究。

過度診斷已成現實

降壓、降脂、降糖……每天服藥是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但這樣對危險因素的控制,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

韓啟德分析説,降壓治療被認為可以降低約25%—30%的心、腦血管事件的危險。我國40歲以上高血壓人群,10年心血管事件(心肌梗塞和腦卒中)發生率最高統計為15%左右。降低30%發生率,即降為10.5%。也就是説100個40歲以上高血壓患者服用降壓藥只有4—5個人受益。

1998年美國空軍德克薩斯冠狀動脈硬化預防研究中,治療組將平均血膽固醇水平由228毫克/分升降到184毫克/分升,結果5年內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由對照組的5%降到了3%。實際上就是每100個血脂輕度升高的人服用降脂藥,只有2人受益。“如果按此結果推算到終身服藥,100個血脂輕度升高者,不治療會有22人,治療會有14人發生心血管事件,説明78人屬於過度診斷,終身服藥只有8人受益。”有些人服藥依然會發病,而更多的人不服藥也不會發病。

而終身服藥可能會帶來新的風險。一項覆蓋135347例受試者的研究顯示,口服和靜脈用雙磷酸鹽,發生房顫的風險分別為1.1%和0.4%。這類藥物被用於預防中老年女性骨折。而預防的效果是:每333位婦女連續服藥4年,可預防一例骨折。

韓啟德認為,從大量的研究結果來看,對危險因素進行干預的實際結果是大部分人被過度診斷。但問題在於,誰也不能確定自己是受益的那幾個人,還是被過度診斷的大多數。

癌症篩查對減少死亡效果不明顯

美國癌症協會建議40歲以上女性每年接受一次乳房鉬靶X線檢查。但今年2月加拿大公佈的一項研究結果卻將這一建議置於尷尬境地:檢查對死亡人數的減少效果不明顯。

加拿大鉬靶X線篩查乳腺癌的研究涉及89835人,檢查組44925人,對照組44910人。25年內,檢查組發現病例3250例,死亡500例;對照組發現病例3133例,死亡505例。

丹麥2012年發表的研究報告也顯示,6萬名39—74歲婦女隨機分為X線乳房造影篩選組和對照組,結果顯示篩選檢查對10年乳腺癌死亡率與13年總死亡率都沒有影響。

先前瑞典、美國等其他國家也都有研究表明,篩選組較非篩選組10年乳腺癌死亡率最多能降低30%。但從絕對死亡率來看,人群死亡率從0.33%降為0.23%,即每篩查1000人,可減少1人死於乳腺癌。

有些癌症可能終生沒有徵兆沒有麻煩

你能相信也許你身體裏就有癌細胞,但它可能對你的身體永遠不會帶來麻煩嗎?科學研究顯示,的確有這種可能。

韓啟德提供的一項國際研究表明,死於非甲狀腺癌的病人甲狀腺組織切片檢查發現36%患有甲狀腺癌;死於非癌症的40-50歲的女性乳腺組織切片檢查發現40%婦女患有乳腺癌;死於非癌症的70歲的男子的前列腺組織切片檢查發現,80%患有前列腺癌。

“如果我們這些人沒事去查一查,可能也會是前列腺癌。”韓啟德説。

“癌症篩查的價值取決於不同癌症的病理特點。”韓啟德把癌症分為三類:一類是“進展極快型”,如食管癌、乳腺導管內瘤,“這類檢查是沒有用的,一旦發現已經來不及了”;另一類是“漸進型”,如結腸癌、子宮頸癌,“這種篩查效果好一些,因為早期症狀出現以前還有相當一段時間是可以查出來的;還有一類是“停滯發展型”,如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甲狀腺癌、黑色素瘤,“這類癌症會發展很慢,進展到你生命終結可能也沒有對你造成實質危害,也可能中途就消失了。”

雖然很多篩查也許是不必要的,但讓人遺憾的是“估計疾病篩查還會繼續擴大發展,從醫生角度看,漏診承擔巨大責任,而過度診斷沒有風險。”

醫療對人的健康只起8%的作用

過度診斷的問題該如何解決?韓啟德認為還有賴於更好更多的研究,比如尋找特異性更高的疾病易感性標記或疾病(惡性腫瘤)標記,組織更好更多的臨床流行病學研究,並根據國情確定自己的診斷標準等。

他還表示,醫療對人的健康只起8%的作用,更多是由生活方式、生活條件、經費的保障來決定。因此,擺正醫療的定位,“我們應該有更好、更全面的看法”。此外,醫療費用解決基本醫療問題時療效非常好,如果用在後期臨床晚期病人,花很多錢但療效很差。“同樣的錢如果用在基本的醫療上,獲益的人數可以明顯增加。所以,我們要把這個錢用到最合理的地方去”。(記者 劉莉 劉垠)

責任編輯: 薛源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