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購買服務可放大投入效應” ——訪中國殘疾人聯合會黨組書記、理事長魯勇 “推動政府購買殘疾人服務,既是思路創新也是政策創新,既是方法創新也是機制創新。” 日前,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在京舉辦推動政府購買殘疾人服務培訓班,旨在貫徹落實好國務院相關文件精神,交流互鑒各地經驗做法。會議期間,中國殘聯黨組書記、理事長魯勇接受了《中國政府採購報》記者的專訪,並提出上述觀點。魯勇表示,推動殘疾人服務的社會購買工作,是殘聯組織在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勢下創新工作方式的重要探索,是提升殘聯組織服務能力的有益嘗試,更是聚合社會助殘資源、為更多殘疾人提供優質服務的機制創新。中國殘聯將帶領全國殘聯絡統積極探索實踐,完善工作措施,細化實施方案,探求運行機制,加強溝通協調,為在全國有效推開購買助殘服務工作積累好的經驗,創造好的成果。 善於跳出思維定式 《中國政府採購報》:在政府購買服務的新形勢下,中國殘聯在推進殘疾人服務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點方面會做出怎樣的改變? 魯勇:助殘服務的主要特點是服務資源的供給制管理、服務指標的計劃性分配、服務主體的定點式安排、服務資金的轉移性支付、服務項目的體制內循環。多年來,我們在推進殘疾人服務方面,已經逐漸形成了一套比較固定的工作套路。有些做法要繼續堅持,有些做法要隨著形勢和條件的變化與時俱進。比如,由於社會生産力發展水平等原因,過去社會助殘服務資源比較匱乏,所以在早期起步階段,我們的工作重點首先是“找米下鍋”,爭取各方面的資金、落實多種直接服務殘疾人的項目,包括康復、就業、教育、文化、體育等等。隨著生産力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特別是伴隨著國家和社會對殘疾人服務投入的不斷加大,來自政府、社會、公益機構等的助殘資源逐漸增多,而助殘服務能力還不能完全滿足殘疾人的服務需求。此時,我們把重點放在“有多少米做多少飯”,即每年能夠爭取到多少資金投入,就千方百計把這些資金用於服務多少殘疾人。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征程中,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新形勢下,我們迎來了加快推進殘疾人小康進程的新機遇。一方面,現有投入還不能有效滿足廣大殘疾人的許多基本服務需求;另一方面,有了相應的投入,還缺乏必要的服務能力,而成長中的社會力量、服務主體也存在著資源浪費、力量閒置等問題。為通過創新運行機制聚合更多的助殘資源、助殘力量,我們會同財政部積極開展了政府購買助殘服務的試點工作。這種探索既是思路創新也是政策創新,既是方法創新也是機制創新。為此,我們要在試點過程中進一步解放思想,探索新規律,總結新經驗,比如,助殘服務的內容要從供給制管理走向需求制管理,助殘服務資源要從計劃性分配走向競爭性配置,助殘服務主體要從定點式安排走向擇優性安排,助殘服務資金要從轉移性支付走向購買性支付,助殘服務力量要從體制內循環走向全社會循環等。 《中國政府採購報》:有人認為,採取招投標的方式獲取助殘服務就是購買助殘服務,對此您怎麼看? 魯勇:這種理解是不全面的。政府購買助殘服務不能簡單理解為通過購買的方式特別是招投標的方式獲取助殘服務。現在有不少助殘項目在購買環節都採取了招投標的方式,但這種做法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購買服務。購買也好,招投標也好,只是實現政府購買助殘服務多個環節中的一個。我們檢驗政府購買助殘服務的成效,不光要看是否通過購買的形式獲取服務、提升了服務品質和效果,還要看政府的投入帶動了多少社會的投入,政府提供的資源聚合了多少社會提供的資源。 敢於打破習慣的服務運作機制 《中國政府採購報》:將殘疾人服務納入政府購買範圍並先行先試,機制的設計尤為重要。您如何理解這裡的“機制”?這一機制應如何設計? 魯勇:政府購買服務的機制主要是指運作機制,即標準、程序、規範、監管等的組合方式或辦法,既需要明確每個環節的具體要求,也需要形成各個環節的有機銜接,兩方面缺一不可。我們會同財政部等6部門出臺的《關於做好政府購買殘疾人服務試點工作的意見》,強調了探索和完善購買殘疾人服務的服務內容、購買方式、標準規範、監管機制、績效評價、保障措施等內容,並對購買主體、承接主體、試點項目、指導目錄、服務標準、資金保障、監管機制、績效評價等8個問題的試點要求提出了指導意見。我們強調試點先行,就是要在實踐中對這些問題逐一明確,同時注意各個環節的銜接問題。完成完整的運作機制,可以避免購買服務流於形式。 《中國政府採購報》:在國家提出財政供養機構和財政供養人員只減不增,大量壓縮行政開支的大背景下,殘聯絡統將如何改革和創新,推動政府購買殘疾人服務工作的開展? 魯勇:長期以來,一些同志那裏形成了這樣一種習慣思維,即新增加一個服務設施、新接受一項服務任務,首先想到的是要增加財政供養編制、增加辦公場地用房、增加服務人員數量、增加辦公運行經費等。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這種思維模式有其客觀必然性。但在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條件下,過於依賴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就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正如你所説,在國家提出財政供養機構和財政供養人員只減不增、大量壓縮行政開支情況下,在殘疾人的基本服務需求還沒有得到有效滿足的情況下,一方面我們要積極爭取資源,並通過優化配置已有的財政供養機構和人員,最大限度地補上助殘服務資源的保障“短板”,另一方面還必須創新運行機制、著眼于激發社會和市場的助殘活力。我認為,這是打開局面的明智選擇。 從後者來説,借助社會力量直接提供助殘服務項目,可以減少中間環節的不必要投入,提高服務資源的使用效率。舉個例子,如果我們通過購買助殘服務的方式,與各大金融、保險機構招標合作,選擇最優的服務力量發放殘疾人各類補貼,同時加強服務過程、服務效果的監管和評估,不僅可以減少建設網點、聘請人員的環節和費用支出,還能達到更好的服務效果。目前,中國殘聯正在北京市開展智慧化殘疾人服務一卡通的試點工作。如果試點成功,就能進一步擴大合作領域與服務範圍,通過各大金融、保險機構將補貼直接發放到殘疾人服務一卡通中,使殘疾人在業務辦理和惠殘服務方面享受更多的便利,最終實現殘疾人“一卡在手、服務全有”。 推動政府購買助殘服務是一項新事物,鮮有嘗試的人多少會感到迷茫和不適應、不習慣。然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可以借鑒市場機制比較健全、社會力量比較發達、經濟基礎比較雄厚的地區以及其他領域的成功經驗。比如這次研討班,我們邀請了香港的專家來介紹經驗。但是,學習借鑒不是照搬照抄,必鬚根據各地的經濟條件、發展情況、工作基礎、市場機制和社會力量發育程度等因素因地制宜推動試點工作。在試點中,還應堅持循序漸進的探索,尊重基層的首創精神,注意剖析典型案例,及時提煉基本的工作運作模式、服務標準、工作規範、評價機制,為全面推開這項工作奠定紮實的基礎。 勇於激發創新能力 《中國政府採購報》:有人認為,推進政府購買助殘服務會使一些現有的助殘服務機構面對激烈的競爭和挑戰,甚至會影響個別事業單位的生存,您怎麼看? 魯勇:我曾聽到過一些事業單位性質的助殘服務機構發出這樣的憂慮。我想,這種擔心是不無道理的,但是不能因為有挑戰就不主動作為,也不能因為有競爭就不敢面對。 客觀地講,多年來,我國的基本公共服務包括殘疾人服務大部分都是由政府機構或所屬事業單位直接提供的,資金多由各級財政直接安排解決。隨著改革的深化,特別是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不斷強化,要想進一步放大政府投入對社會資源、社會力量的撬動作用,就必需構建多層次、多主體、多渠道的公共服務供給體系。事業單位必須順從這一趨勢,勇於實現自身的二次創業改革;事業單位性質的助殘服務機構也必須順勢而上,自我革新,自我改造,自我完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做出部署,我們殘聯絡統也要主動地投身改革實踐,在新征程中永葆生機與活力。 此外,由於當前政府購買助殘服務的運行機制、程序規範、監管評價等還不夠健全,我們強調試點先行,是希望有關助殘服務機構都能積極參與到試點工作中,儘快熟悉和適應這種新方式、新機制。試點先行,重在摸索規律、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成熟經驗。在試點工作沒有取得有益經驗前,不能出現新的規則還沒有建立而原有辦法已經廢止的情況,更不能出現助殘服務力量還沒有壯大而殘聯絡統僅有的助殘服務能力已經衰退的問題。(記者 邊琛瑤)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