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7月12日專電(記者 周潤健)伴隨著持續高溫,7月14日將迎來今年入伏第一天。今年的“三伏天”共計40天,比去年多10天。
天文教育專家、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説,“三伏天”常出現在夏至後,小暑與大暑之間,即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個月裏。夏至以後,雖然白天漸短,黑夜漸長,但是一天當中,白天還是比黑夜長,近地面的溫度也一天比一天高。進入“三伏天”後,地面積累的熱量達到最高峰,天氣也就達到最熱了。
那麼,“三伏天”的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日期是怎樣確定的?為什麼有些年份伏天長?有些年份伏天短?其實,它是有規律可循的。
趙之珩説,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分別為初伏和中伏的開始日期,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第一天。因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即為初伏和中伏的第一天,而每個庚日之間相隔10天,所以,初伏的時間為10天,末伏規定也是10天。
中伏時間有長有短,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這是因為每年夏至節氣後的第三個庚日(初伏)出現的遲早不同,故中伏的天數也不相同,於是就有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40天的差別。“今年7月14日交初伏(頭伏),7月24日交中伏(二伏),8月13日交末伏(三伏),8月23日出伏,共計40天。”
“三伏天”最大的特點是高溫、高濕和高熱。趙之珩提醒,在這個時節,公眾外出最好帶上一把遮陽傘,膳食上多食用能提神醒腦、增進食欲、健脾利胃的苦味和酸性食物。少吃油膩和辛辣食物,少飲酒、少抽煙,戒躁戒怒,保持心情舒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