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2007年高考>> 高考回顧
 
30年高考作文“講述”中國時代變遷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6月08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福州6月7日電(記者 孟昭麗、姬少亭、黃臻)7日,剛剛從考場中走出的福州羅源一中學生鄭洋樺仍在回味著高考作文題目《季節》,“題材不限,以四季來折射人的一生,我把我的思考寫在了作文裏面。”

    時光倒流,30年前的一天,20歲的江西九江青年黃上進終於盼到了高考,看到作文題目《難忘的時刻》,他心潮澎湃,腦中浮現了粉碎“四人幫”的那一刻--“那天晚上,整個九江是沸騰的不眠夜,家家戶戶出門敲鑼打鼓,這天夜晚,我印象深刻,因為沒有打倒‘四人幫’就不可能有鄧小平的復出,不可能有高考的機會……”

    如今已是高級工程師的黃上進説:“高考前,我還在當地印刷廠當鉛字印刷工人,得知恢復高考後,我在小閣樓裏埋頭苦讀了3個多月,而就是這短短的3個多月,改變了我的命運。”

    1977年,中國高考考場再次敞開大門,迎接每個懷揣著改變命運夢想的考生,他們或來自農村,或來自工廠,或才十八芳華,或已步入中年。30年過去,他們中的許多人已成為中國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

    高考恢復後,已走過30個春秋,曾經多少考生在這個戰場上通過作文“講述”了他們的故事,而每個故事折射的是時代的變遷。

    1985年參加高考的馬林鄂實現了兒時的夢想,成為一名中國軍人。他回憶説,當時的高考作文題目是“給《光明日報》編輯部寫一封關於環境污染的信,呼籲儘快解決”。

    “高考作文帶有時代痕跡,上世紀80年代,中國一些地區已經出現了注重經濟建設而不顧破壞環境的苗頭。環境問題已經引起國家關注。”馬林鄂説。

    1999年,含有強烈科學幻想味道的高考作文題目《假如記憶可以移植》一齣,立即引起社會上的廣泛討論,而當年因為曾在雜誌上刊登該題目徵文的《科幻世界》雜誌社也一夜之間成為大江南北關注的目標。

    《科幻世界》雜誌社總編輯姚海軍説:“高考中出現這樣的題目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們開始面向未來,科幻漸漸在中國復蘇,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形成了一定氣候。”

    “這個題目非凡的意義在於,通過全國矚目的高考把青少年、乃至全社會的目光引向了科學和未來。”姚海軍説。

    2003年參加高考的西安外國語大學英語專業大四學生張可仍然記得當年的高考作文題目“根據《韓非子》中的一個寓言故事談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

    “這是一個開放性的作文題目,可以用不同的題材來表達自己的觀點,給我們留下了足夠的思考空間。”剛剛從美國做交換生回國的張可説:“中國思想越來越開放,年輕人也有了更多展示自我的平臺。”

    1997年參加高考的林遠達,如今已經成了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他説:“從上世紀70年代帶有政治色彩的作文,到上世紀80年代的命題作文,到上世紀90年代的材料作文,再到今天作文文體不限,恢復高考後,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高考作文題目也越來越開放。”

 
 
 相關鏈結
· 從高考作文看時代變遷
· 新聞背景:中國恢復高考30年大事記
· 高考:“三十而立”的欣喜與困惑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