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25日電(記者 廖翊)24日11點半,記者來到北京西站11號候車室。再過一個小時,開往江西井岡山的k133次列車將從這裡檢票發車。車次抵達終點站,將是年三十上午,候車人流已不復往日洶湧。
“去哪的?”一位中年婦女為記者挪了個位置。
記者道謝後答:“吉安下車。”
“我也吉安下。你在北京哪兒工作,也這麼晚才回去?”
“新華社。”
“哦,知道的,在宣武門西大街。以前旁邊有家海鮮餐廳,我給那家送過貨。”
這位姓周的大姐從1990年開始,就和丈夫一起在北京從事為賓館、餐廳配送水産、海鮮、菜蔬的生意,對北京的餐館頗為熟悉。
“現在才回家,生意很好吧?”記者説。
“從去年11月開始生意就不好做了。我們做的是中高檔的餐館和賓館的生意,受金融危機影響,談生意的、請吃的就少了,對我們的生意影響很大。”周大姐表示,“現在,做一點是一點吧,年前畢竟生意還有的做,所以拖到今天才回家。”
周大姐告訴記者,她丈夫還留在北京,因為和一些餐館、賓館建立了長期的供貨關係,每年過年北京都必須留人,“這不是賺錢的問題,而是信譽問題。”
談及來年的生意,周大姐表示希望金融危機能很快過去,“要是不能很快過去,也沒辦法,我們自己要調整心態,能賺一點是一點。做我們這行,也不可能差到哪去,什麼時候中國人都要吃飯的,何況北京人講究吃,流動人口那麼多!”
12點34分,列車正點發車。記者臥鋪對面是一位年近四十的姓羅男子。他和周大姐一樣,是吉安郊區農民,在北京從事和周大姐一樣的行當。
“北京岳各莊都是我們吉安老鄉,都是做同樣的生意,形成了一個兩千來人的吉安群落。”他介紹,自己在北京做了十來年,有了自己的送貨車,有了多個造價不菲的魚箱,也請了幾個僱員,生意做得不錯。
“十多年,真的很不容易,從了解北京的批發行情,到學習怎樣調配鹽水減少海鮮的死亡率,再到跑通北京的客戶、贏得他們的信任,終於從長期壟斷這個市場的福建人手裏分來一杯羹,我和吉安的老鄉都很珍惜這份打拼的結果。”
説到這場金融危機的影響,羅先生和周大姐一樣感同身受。“非典時我們也遭遇過同樣的慘澹,但這次持續的時間肯定要長,這個我們也有了心理準備。不過,我們都打算做下去,一個是對這行很熟悉,北京客戶對我們有很好的口碑;再一個,我們對北京很有感情,對市場恢復還是很有信心。”
羅先生表示,在這種情形下,也要主動想辦法走出經營困境。“以前,我們做的是中高檔餐館和賓館的生意,現在受影響較大。據説普通餐館生意仍然很火,我們可以嘗試與他們建立供貨聯絡。小餐館合同信譽不是十分保險,但這個可以通過雙方的努力去完善,不至於成為困擾。我們想儘快開拓這個新市場。”
“我想過完年就回北京。”羅先生説。
燦爛陽光下,列車穿過華北平原呼嘯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