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專題展
2007年6月8日至20日,由文化部主辦、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承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專題展”——“中國木版年畫展”、“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作品展”、“中國傳統紡織技藝展”、“中國皮影木偶精品展”將在中華世紀壇隆重開幕。2007年6月9日是我國的第二個“文化遺産日”,今年遺産日的主題是“保護文化遺産,構建和諧社會”,此次為期十三天的大型展覽即是第二個“文化遺産日”系列活動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該展覽以嶄新的策展理念,充分利用中華世紀壇的展覽空間和展示條件,按照展品類別分館陳列,採用展版、實物、現場製作表演等展示方式,綜合性地向百姓展示出我國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和保護成果。
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在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迅速在全社會形成熱潮,一系列有效保護措施和宣傳動員活動將其推向縱深發展。為了更好地宣傳我國的文化遺産,展示我們的保護成就,喚起民眾對民族文化遺産的熱愛之情,今年遺産日期間呈現給百姓的這場四項專題展覽,展現出各地優秀的民間藝術作品和民間藝術大師及傳承人的經典之作,他們巧奪天工的技藝、奇思妙想的靈感都帶給我們一個美輪美奐的藝術世界,讓我們了解到什麼是真正的文化遺産和民族文化的經典。
此次展覽分為年畫、剪紙、紡織、皮影木偶四個專題,本著“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廣泛調動地方行政力量和學術力量的工作原則,徵集了來自全國各産地的近1200件作品。其中,年畫約220件,剪紙約300張,皮影18組約200件,木偶約130件,紡織技藝約300件。展品來源涵蓋全國各主要産地保護中心、省廳社文處、群眾藝術館、地方劇團、藝術館、專業藝術博物館、大師工作室、中國皮影博物館、北京服裝學院、個人收藏家等40余家單位和個人。該展展品的特點也突出體現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中“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 的指導方針,即指四個專題入選的展品有80%以上為傳世作品、名家的作品居多、進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的展品居多,展品覆蓋面廣。
此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專題展”確定的木版年畫、民間剪紙、傳統紡織和皮影木偶都是我國民間傳統藝術中的代表性門類。木版年畫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該展精選了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木版年畫200余張,是中國木版年畫産地參展數量最多的一次展覽,也是老版年畫作品較為集中的一次經典薈萃。並邀請山東的張殿英先生為觀眾進行現場刻版、福建的顏仕國先生進行現場印製的直觀性演示。觀眾從中能夠了解到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統木版年畫的歷史概貌、年畫作品深刻的文化內涵和各地年畫的藝術風格;剪紙展品中不僅囊括了我國五位著名剪紙藝術大師李堯寶、庫淑蘭、陳志農、張永壽和林邦棟的經典代表性作品,還將展出由李守白創作的24米長的《上海童謠》和由王伯敏創作的50米長的《中國剪紙史》兩幅難得一見的剪紙長卷作品,並由劉靜蘭女士為觀眾進行現場剪紙表演;木偶展品包括了杖頭、布袋、提線和鐵枝四種主要的木偶藝術形式,由南派布袋木偶戲為觀眾進行現場表演。在各地精選的18組皮影展品中,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的10批皮影産地全部包括在內;紡織類展品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由江蘇蘇州選送的15台微型織機,至今仍能使用,見證了中國染織織機的發展歷程。並將現場表演土家族西蘭卡普織錦技藝。
文化遺産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的精神財富,是融入我們生命血脈的文化基因,除卻地上建築和地下文物之外,還有我們稱之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無形文化,也就是那些我們曾經生活于其中的各種以口傳心授、代代相傳的各種文學藝術形式。“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專題展”的籌劃和舉辦,不僅是我國政府執行“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原則的具體體現,同時也進一步加強全社會都來關心和重視我們民族優秀文化遺産和傳承人的力量。作為即2006年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成果展”之後的又一項大型展覽,此次在中華世紀壇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專題展”將對宣傳我國第二個“文化遺産日”、推動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具有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