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説,要健身先健心,除了加強身體保健外,還必須加強心理保健。世界衛生組織制訂的身心健康新標準,除了“吃得快、睡得快、説得快、行得快、便得快”這些傳統的內容外,特別加上了良好的個性方面的內容,即性格溫 柔和順,沒有經常性的壓抑感和衝動感,良好的處世技巧、良好的人際關係等,這裡特別強調的就是心理健康。
現實生活中,為保護我們的工作生活環境,需要及時清除建築垃圾、生活垃圾;為創造我們的人際交往環境,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必須清除語言垃圾、文字垃圾、黃色垃圾;而給家庭生活和人們的健康帶來很大危害,卻並未被人們所普遍重視的情緒垃圾也同樣在必須清除之列。
情緒垃圾指的是諸如失望、不滿、嫉妒、焦慮、恍惚、悵惘、恐懼、憂鬱、莫名其妙的煩惱不安等,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説的影響身心健康的不良情緒。把這些不良情緒稱為垃圾,是説它除了給自身帶來痛苦之外,還會“傳染”給他人。首先會受到“傳染”的就是家人。有些人在單位裏、在社會上碰到煩心事,可以忍,可一回到家,便再也憋不住,就會把自己的煩惱一股腦兒衝著家裏人發泄,似乎家裏人就應該是出氣筒,結果搞得一家人都跟著不高興,破壞了家庭的歡樂氣氛。
造成情緒垃圾的原因多種多樣,但最主要的還源於我們的思維處世方式,包括不能正確認識和對待世間的客觀事物。現實生活中,“不如意者常八九”,要説煩惱、不滿,那隨時隨地都會碰到,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新形勢下,各種矛盾關係、利益格局的變化確實會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困惑和煩惱,不能正確認識和對待,尤其是老年人離開工作崗位後,由於社會角色的轉變和生活環境的變化,閒暇時間增多,情感交流圈相對縮小,對離退休和晚年生活缺乏充分的思想準備和科學的心理調試,難免會産生失落感和孤獨感,更容易産生情緒垃圾,這就需要我們提高自身的承受能力和化解能力。
同樣的事情,有些人只能憂心忡忡,整日萎靡不振,而有些人卻能泰然處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關鍵還在於能以達觀的態度對待煩惱和不幸,做到淡泊明志,讓自己從煩惱不平中解脫出來。人的心靈好比一座花園,要想心靈花園美麗,就得做一個辛勤的園丁,不僅要經常給花木施肥修剪,還要不斷清除雜草,自己的心靈的花園全靠自己來經營,經常澆灌那些理想之花、仁愛之花、寬容之花、奮鬥之花,經常除掉那些臃懶、自滿和享樂的雜草。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健康的心理和健康的體魄一起時時伴隨在我們身邊。(王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