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科普
 
科學生活:如何撫平地震致殘者的心理陰影?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6月16日   來源:科技日報/新華社

    據相關報道,5•12汶川大地震造成近37萬多人受傷,保守計算約有5萬多人致殘,其中高位截肢者達數千人,他們飽受身心的雙重打擊,比常人承受著更加巨大的心理壓力。

    “你們給我治病啊,但我不截肢。”“如果不截肢,會危及生命的。”

    “那也不行。我不怕死,我80歲了,死就死了,沒有腿走不了山路,回家怎麼辦?”

    這是汶川地震中一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成都鐵路中心醫院。主人公叫李淑芳,今年81歲,家中有5子1女音訊全無。地震時滾落的巨石砸傷了老人的雙腿,其中一條腿已經壞死,並感染了嚴重氣性壞疽。傷勢雖然嚴重,但老人一直拒絕醫生為她做截肢手術。最後,在一名來自北京的心理專家的心理干預下,老人最終做了截肢手術,因為生命的尊嚴高於一切!

    這名專家叫王健,是北京市回龍觀醫院副主任醫師,剛剛結束在災區的心理輔導工作回京。在談到地震致殘人群的心理問題時,王健向筆者講述了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

    目前,災區各項重建工作已陸續展開,然而,在經歷了這場浩劫的人群中,有一批倖存者,他們因地震致殘,對未來的擔憂導致長期存在嚴重的心理痛苦。心理學專家稱這種現象為創傷後應激障礙。

    何為創傷後應激障礙

    據王健介紹,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是指對親身經歷或目擊的、導致或可能導致自己或他人死亡或嚴重軀體傷害的意外事件的強烈反應,會從多方面影響身體健康,並可導致長期存在嚴重心理痛苦和精神障礙。主要有3個特徵:1.對創傷事件的重復體驗:控制不住會想受打擊的經歷,反復出現創傷性事件的生動體驗,反復出現觸景生情的精神痛苦或創傷性內容的噩夢。2.持續性回避或反應麻木:拒絕、害怕重返可引起創傷回憶的環境,不願回憶創傷事件的某些重要情節,生活情趣消退,情感表達障礙。3.持續警覺性增高:難入睡或易驚醒,注意力難集中,脾氣暴躁。

    “簡而言之,創傷後應激障礙是一種創傷後心理失衡狀態,像汶川大地震這種級別的自然災害對震區人民的傷害是巨大的,也很容易引發創傷後應激障礙症狀。因而,在創傷發生後有情緒障礙的患者應給予早期干預,預防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發生,一旦發生病徵應儘早採取正確、有效的方法治療。治療以心理治療為主,一般多采用複合式心理療法,輔以藥物緩解症狀,減輕痛苦。臨床工作中,對創傷患者在積極治療軀體疾病的同時,我們還需關注患者的情緒及精神狀態,以利於身心健康。”王健強調説。

    跟進式的心理救助

    地震災害中,人體被垮塌物壓損的幾率極大,所以一般的倖存者都存在骨折和肢體被嚴重壓傷的情況,最容易出現的就是周邊組織壞死。一旦組織壞死而造成創口感染,就會危及生命,在這樣的情況下,必須通過截肢等骨科手術來保留生命,但對於傷者生理和心理上如何適應是面臨的最大問題。

    汶川地震主要發生在交通不便的山區,很多受傷者都是祖輩居住在大山的村民,山區生活很需要他們完整的肢體,一旦截肢或有其他的傷殘,就等於喪失了基本的勞動生存能力。還有,很多家庭都是同時遇震,殘疾人可能還要面對其他家人殘疾或者家人失去生命所帶來的痛苦。對此,王健分析説,此次地震致殘人員可能比普通殘疾人面臨著更多的生活、工作問題。

    目前,他們的注意力可能會集中在救災、醫療上,幾個月、半年以後的生活裏卻會經常不由自主閃現災難的影子。這種揮之不去的狀態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閃回”。也就是説,巨大的災難經歷者,經常會在生活中不由自主地在頭腦裏重新經歷這種災難歷程。自然,這種“閃回”會成為再次創傷的來源。王健舉例,比如有些唐山大地震的倖存者,經常不由自主在頭腦中“看”到一幢幢樓在自己面前倒塌。而每一次“看”到這個場景,即重新體驗一次災難的創傷。所以,對巨大災難後的人群,進行跟進式的心理救助是非常必要的。

    心理援助長期艱巨

    “災難過後,及時跟進的心理援助和干預能起到舒緩壓力、疏導情緒的作用,如不及時干預,有高達30%—40%的人會進入慢性狀態,甚至終生與痛苦相伴。”衛生部心理危機干預專家組專家趙國秋説,從這一點而言,撫平心理的創傷和治愈肢體的創傷同樣重要。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專家提出,需要在災區設立長期的心理援助站。“台灣地震心理援助10年後,還有人出現症狀,對此次受災群眾的心理援助,20年完全有必要。”近日剛從震區返京的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所長張侃總結説。

    對於如何解決地震中殘疾人的心理問題,王健説,後續創傷後應激障礙病症時間長,首先,國家應該照顧地震致殘人的生活工作,給於特殊關照政策,提供假肢、輪椅等輔助器械。其二,政府制定中長期工作規劃,統一計劃、安排心理干預工作,制定具體工作程序和規範化標準,具體實施則由政府、社會知名人士發起,公司和慈善機構提供經費資助的模式來運行。第三,地震致殘個人要相信政府、全國人民是你們堅強的後盾,一定會逐一解決後續問題。要堅強、自信,在自己努力和國家、社會的幫助下儘早從悲痛中走出來。(實習生 程永高)

    相關鏈結

專家提醒:不要忽視災區兒童的傾訴

    新華社哈爾濱6月15日電(記者 曹霽陽)哈爾濱醫科大學赴川心理學專家楊延傑教授提醒説,有機會接觸災區兒童的人們,如果孩子問您問題,或向您傾訴,請耐心傾聽和回答。

    據介紹,經歷地震後,一些孩子會産生不安全感、無助感,有的會出現怕黑、恐懼、尿床等退行性變化,有些大一點的孩子會出現什麼都不想做、排斥上學等表現。由此引發的心理問題可能數月甚至數年以後才逐漸顯現。

    楊延傑説,父母、老師、志願者等有機會接觸地震災區兒童的人,應該創造與孩子交流的機會,傾聽他們的感受,對他們提出的問題給予誠懇而簡要的回答。一定要使用適宜的詞彙或短語,不要讓孩子感到困惑或讓他們覺得世界變得可怕了。

    年齡較小的孩子不能理解死亡是不可挽回的,因此他們可能會重復地問同一個問題,這表明他們期望一切都回到原來的樣子。這時大人可以這樣説:“好了,事情已經過去了,現在我們將盡一切可能來保證安全,而且我們可以一起努力,讓一切恢復正常。”

 
 
 相關鏈結
· 科學生活:怎樣為災區環境“排憂解難”?
· 科學生活:震後災區如何重建運輸“生命線”?
· 科學生活:震後重建如何確保水庫安全?
· 科學生活:災後重建如何保障房屋抗震能力?
· 科學生活:抗震救災如何用上智慧“大腦”?
· 科學生活:震後災區如何防避氣象災害?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