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心理學家畢淑敏曾經講述過一個這樣的故事:某天她替朋友的孩子作心理諮詢。這是一個被父母稱為“極度叛逆、脾氣暴躁”的來訪者。孩子來後,便東拉西扯地聊網絡、生活中的瑣事。在整個過程中,畢淑敏只是簡單“嗯,是”地回應,有時點頭表示同意。可是經過後來幾次這樣“簡單”的諮詢後,孩子就變得懂事了,有耐心了,成績也提高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這就是傾聽在心理學方面發揮巨大作用的經典案例。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每個人都有愛和歸屬的需要。我們需要得到別人的愛,也需要愛別人;我們需要歸屬某個群體,與群體中的其他成員一起分享快樂和幸福,一起承擔痛苦和憂愁。這種愛和歸屬的需要是通過溝通來滿足的。有些人孤立、不合群,沒有人願意與他説話,導致壓力沒有釋放,心理負擔越積越重,極易産生心身健康問題。目前,不少“白骨精”(白領、骨幹、精英)階層經常感覺到心累,這種莫名的心理疲倦,讓人不知如何下手解決,而傾訴就是一個好辦法,但是“人生不如意事八九十,可與人言一二三”,找到合適傾訴的對象和渠道談何容易。有人認為:狗很忠誠,就是因為它仔細“聽”你的訴苦,而永遠不會背叛你。
溝通在親子情感交流方面顯得尤為重要。據有關資料顯示,10.6%的孩子選擇將心裏話對父親説;18.5%的孩子選擇對母親説;而另有38.9%的孩子選擇對同學説;32%的孩子選擇將“心裏話”埋在心裏。孩子不願意同父母交流,主要原因是父母的教養方式不正確。當父母意見和孩子意見不一致時,應該給予他們解釋、説明的機會,避免簡單粗暴地對待他們。
傾聽是幫助我們放鬆情緒、減小壓力的高招。即使你什麼也不説,只是幾個肯定和讚許的眼神,對別人來説,也是莫大的鼓勵和幫助。(李靜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