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人口結構的改變及人口老齡化的迅速到來,我國心血管疾病的總發病率和死亡率呈顯著上升趨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教授、老年內科副主任劉梅林最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重視心血管病預防,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能夠大大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從而為迎接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打好堅實的健康基礎。”
據了解,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是多種危險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在這些危險因素中,有些因素難以改變,比如增齡、心血管疾病的家族史等,但多數危險因素可以通過生活方式改變和藥物干預得到控制。在實際生活中,如果吸煙、肥胖、靜息為主的生活方式和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等危險越多、出現時間越早、程度越重,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越早、未來發生心肌梗死或腦卒中甚至死亡的危險性越大。
2004年曾公佈了一項大型國際性臨床研究結果顯示,90%的心肌梗死是由9個可控制的因素所致,分別是:吸煙、腹型肥胖、靜息為主的生活方式、飲食中缺少蔬菜和水果、緊張、血脂異常、糖尿病、高血壓以及酗酒。據統計,全世界吸煙者超過12億人,超重或肥胖者有10億人之多,靜息為主的生活方式已成為億萬人的“生活時尚”。可以説,心血管疾病是一種生活方式病。
劉梅林告訴記者,在她1999年去瑞典留學時,初次看到關於魚油的研究文獻,該項研究對美國男性醫生吃魚習慣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常吃魚和不常吃魚的兩組人群比較,常吃魚的人群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比吃魚少或不吃魚的人群低50%。“當時,作為臨床大夫更多關注的是藥物和現代的醫療手段對患者的益處,從未意識到生活習慣的改變對防治心血管病有如此大的作用。”劉梅林説。瑞典的留學經歷讓她發現,生活方式的改變對於預防心血管疾病有著極為突出的作用,而預防心血管病遠比治療心血管病對人類更有價值,可使醫療費用大大降低。劉梅林認為,“如今國際上對老齡化社會的準備不夠,我們國家無論是從社會體制還是醫療保障也不足。心血管病是老年人最重要的疾病,無論是發生率還是死亡率都是最高的。”
“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做了幾十年的心血管病預防,而我們國家剛剛起步。很多年輕人、中年人不太注重健康生活方式的培養,當這些人步入老年階段,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勢必導致多種疾病,將成為未來社會的沉重負擔。”因此,劉梅林呼籲,全社會要重視並關愛老年人,更希望我們整個社會群體擁有健康的生活理念,實現健康的生活狀態。(記者 蔣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