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服務信息>> 科普
 
上海科學家純化克隆芋螺毒素獲成功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5月15日   來源:上海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蛇蝎入藥“以毒攻毒”,可曾想到形似芋艿的芋螺毒素也可入藥,而且不亞於前者?記者5月13日從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獲悉,以戚正武院士為首的課題組從6種南海芋螺中首次純化及克隆得到100多種新毒素,為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神經性疾病新藥提供了可能性,相關項目還獲得2005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盛産于我國南海的各色芋螺,獵捕時會冷不防地向小魚蝦等發射一枚枚“毒箭”,使之麻痹後吞而食之。至今發現有500多種這樣的小芋螺,它們總共能産生5萬多種不同結構與功能的毒素。因此,國際生物化學和醫藥界有關毒素的研究,已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的蛇毒熱,發展到上世紀80—90年代的蝎毒、蜘蛛毒熱,直至當前的芋螺毒熱。目前已有數百種來自蝎子或蜘蛛的神經毒素被純化,而至今闡明的芋螺毒素還不到其總數的百分之一。常常被食用和裝飾用的芋螺物種,還是一個有待開掘的中國生物毒素資源寶庫,由這些毒素開發出的新藥將有可能廣泛適用於鎮痛、抗癲癇及其它神經性疾病的治療。

    戚正武課題組利用分子生物學手段,分離純化並深入研究了芋螺毒素的蛋白質與基因結構、生理功能等。他們從桶形、線紋、大理石等芋螺中鑒定了新的多肽毒素約40個,已克隆鑒定的新基因超過100個。據戚院士介紹,芋螺毒素較之其它動物來源的毒素分子量更小,只含10至40個氨基酸,但種類繁多,且結構穩定,便於人工製備,更適合於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新藥。此外,芋螺毒素具有高度的組織專一性,作用於神經細胞的毒素並不作用於肌肉細胞,反之亦然。也就是説,芋螺毒素入藥相比蛇蝎等傳統毒素入藥,更能直擊要害部位,又沒什麼副作用。

    據悉,美國食品藥品監管局(FDA)已經批准一種芋螺毒素成為晚期癌症的鎮痛藥物,它較之常用的嗎啡、杜冷丁等具有更好的鎮痛效果,且不成癮。我國科研人員對本國芋螺的研究工作已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戚正武還受美國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委託,評審美國國內申請芋螺毒素的項目。此外,該課題組還同時研究傳統中醫藥源之一——東亞馬氏鉗蝎,並在分子水平上闡明了全蝎作為中藥抗癲癇及鎮痛的物質基礎,發現了某種具有抗腫瘤活性的新蝎毒。

 
 
 相關鏈結
· 研究人員發現葡萄柚汁提高藥效原因
· 研究表明:女性對疼痛反應比男性更敏感
· 我國科學家發現神經元突觸發育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