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科普
 
科學生活:我們如何吃得更放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1月02日   來源:科技日報

    民以食為天,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我們對吃的關注也就越來越強烈了。回想過去的一年,像“食品安全”、“健康飲食”、“均衡營養”這樣的關鍵詞,成了很多媒體百説不厭的新聞話題。有人説:“沒有垃圾食品,只有垃圾吃法”,還有人説:“牛奶並非營養品,傳統飲食有誤區”,今年,讓我們看看在飲食安全方面出現了哪些疑惑,也聽聽專家的意見吧。

    航天蔬菜有何不同?

    “茄子像南瓜,南瓜磨盤大,豆角幾尺長,青椒大如梨。”這就是航天蔬菜。航天蔬菜的培育專家都説,經過新技術培育出來的航天蔬菜,不僅個大、高産,還“抗病”。

    如此優質的品種,究竟是怎麼培育出來的呢?有人認為“上去一搭,種子一轉,回來就增産”。專家説,其實並非如此。航天育種是一個研究活動,搭載1000粒種子,可能只有10粒變異,真正有效果,能承擔下一步的育種工作。

    那麼,變異的種子被培育出來對人體是否有害呢?事實上,種子並非返回地面就能直接食用。經過航天誘變以後,果實有大有小,色澤有鮮有淡,味道也有好有壞。下一步需要育種專家去選擇具有良好性狀的種子,然後留種繁育,而性狀差的就被淘汰掉了。由於沒有導入任何外來基因,從本質上來説,航天育種技術與自然變異沒有任何區別,只是人為地加快了其變異“步伐”。專家指出,航天飛行回來的種子會經過各種專業檢測,目前為止沒有發現任何放射性的增加,航天蔬菜即使直接食用也沒有危險。

    專家點擊:

    彭亞拉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食品科學系):在航天育種技術應用以前,想要得到品性更加優良的作物,人們只能通過自然條件下的基因突變來進行雜交育種,以前需要經過幾十年才能選育出的優良種子,經過航天育種,也許幾年內就可以出現。

    從原理上説,航天育種技術所選育出來的種子與作物自然條件下發生的變異沒有本質區別,都是農作物基因正常的突變。經過科學家的選育和實驗,最終走向市場的産品都是安全可靠的。同時,航天育種所産生的基因突變也與自然變異一樣,變異結果具有不可預知性。並非種子經過航天搭載就一定會“升值”,變異有好有壞,不受人為的控制。

    不少消費者對航天食品存在誤解,覺得種子一上天就好像鍍了金一樣,其實優良的品性都需要經過後期的選育過程才能進一步培育,而非所有的種子“一上天就變好”。

    自來水能否直接飲用?

    2007年7月,新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開始實施,新標準中的飲用水水質指標由原標準的35項增至106項,人們對飲水問題的關注進入白熱化階段,也有人説,北京的水可以直接飲用了。

    其實這話也並非“空穴來風”,北京市水務局副局長畢小剛就曾表示,計劃2008年在奧運中心區建設一批直接從自來水管飲用的供水設施,保證參觀者能直接從水龍頭裏飲用到乾淨的水。2008年,北京的各個奧運場館都將採用新型的供水材料,從而能夠確保比賽的飲水安全。

    然而,奧運場館對施工和設備的要求畢竟和普通住宅不同,那麼,普通百姓家的自來水能不能直接飲用呢?

    據了解,如果從普通自來水管流出的水達到了國家新頒布標準的106項指標,那麼自來水是可以直接飲用的。在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自來水直接飲用早就不是“怪”事。

    但是,許多專家並不支持國內百姓直接飲用自來水。重要原因之一是,輸水管道可能被污染,由於目前還無法對所有輸水管道進行盤查、更新,有的住戶的自來水管道已經用了幾十年,或許已經被腐蝕、銹跡斑斑。因此,專家建議,自來水最好還是燒開了喝。

    專家點擊:

    彭亞拉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食品科學系):自來水的源頭如果符合新標準規定是可以直飲的。我國自來水源頭的水源衛生已達標,但是到達居民家中的水,建議大家還是不要直接飲用,應燒開了再喝,主要是因為可能存在其他污染因素,比如輸水管道污染和二次供水污染等。

    二次供水污染則是因為現在的高層住宅無法保證水壓而必須採用的供水方法,由於加氯消毒副産物和供水管網腐蝕所溶出的金屬容易在自來水管道中孳生微生物及其代謝産物等,長期飲用可能會致癌。

    濾水器是目前比較常用的家用飲水設備,集精濾、軟化、反滲透、無菌于一體,可制得純凈水,是一種較值得提倡的飲水方式。但大家也要注意濾芯的日常保養,定期進行清洗。

    塑料餐盒怎樣動了我們的健康?

    一次性塑料餐盒漏油、變形、有異味,大家有可能“一皺眉了之”,卻並不知道其所帶來的“健康危機”。

    據有關人員介紹,去年9月初,塑料餐盒的質量問題成為投訴熱點。之後有媒體和相關技術人員,對北京某農貿市場銷售的食用塑料包裝盒進行了取樣。檢測結果表明,來自市場的廉價塑料餐盒均不合格。

    然而,這種廉價塑料餐盒在市場上卻成氾濫之勢,出沒于小餐館、麻辣燙、涼皮、涼麵攤之間。很多消費者都缺乏對食品包裝質量的重視,用餐後打包時,幾乎無人會仔細檢查餐盒的質量和出處。

    廉價塑料餐盒的生産者為了降低成本,有的使用工業級原料替代食品級原料,有的甚至使用醫療垃圾或農藥瓶等廢塑料,還有一些商家添加深色的染色劑來掩蓋原材料中的雜質。生産出的劣質餐盒遇熱很容易産生各種有害物質,一些劣質餐盒遇酸、遇水後,其中的鉛、鎘等重金屬很容易溶出,這些有害物質也很容易溶解在食物中。如果長期攝入,不僅會導致消化不良,還會導致膽結石、肝臟系統病變,製作食品包裝的工業石蠟中所含的多環芳烴甚至還可能致癌。

    對於長期食用外帶食品的消費者,在此提醒您,打包請留意一次性塑料餐盒的“身份證”。

    專家點擊:

    彭亞拉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食品科學系):一次性塑料快餐盒只要使用,就會産生毒素。因為它們主要是利用發泡助劑生産而成,最主要的産物是聚苯乙烯。聚苯乙烯中含有殘存單體,在65℃以上使用會釋放單體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傷,這種有害物質在有油、水和醋的條件下會滲出。因此,消費者絕對不能使用劣質塑料餐盒。

    就紙質餐盒而言,紙是會漏水、會破的,要做成餐盒必然添加了許多黏合劑等工業用添加劑。另外,紙質飯盒在生産過程中産生大量污染水,這種污染甚至大於塑料污染。

    另外,環保餐盒的成本高,大多數企業也不願使用,消費者就更要注意驗證餐盒是否“出身清白”,如果紙質太軟、滲油、有嗆鼻氣味,請勿使用。

    牛奶標“鮮”讓消費者受益多大?

    什麼牛奶才姓“鮮”?近來由牛奶“禁鮮令”引發的爭論終於有了明確説法。《關於加強液態奶標識標注管理的通知》規定,以生鮮牛乳為原料,經巴氏殺菌處理的巴氏殺菌乳標“鮮牛奶/乳”;以生鮮牛乳為原料,不添加輔料,經瞬時高溫滅菌處理的超高溫滅菌乳則標稱“純牛奶/乳”。該規定從2008年1月1日開始實施。

    業內人士介紹,即將被標注為“鮮牛奶”的巴氏奶採用的是國際通用的巴氏消毒法,即殺菌溫度為72℃—85℃,屬於低溫殺菌,能最大限度地保留牛奶原有的營養及風味。缺點是成品始終離不開0℃—10℃的冷藏保存環境,保存期短;而“純牛奶”採用的超高溫滅菌,溫度達130℃—150℃,提高了熱處理強度,在常溫下其保存期可達2—12個月,更具消費方便性。缺點是在高溫殺菌的同時,對人體有益的一些菌種遭到破壞,部分維生素、胡蘿蔔素會因此流失。

    一度因“禁鮮令”而標注混亂的市場,似乎可以因此明晰。從消費者角度看,新規定明確鮮奶的“鮮”標準,有了更為直觀的參考物,更有利於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畢竟,不同的標識,有利於消費者選購合適的産品。”消費者紛紛表示支持。超市銷售人士也認為,以後大家如果要購買更新鮮、營養價值高的牛奶,看包裝盒上的名稱有無“鮮”字即可!

    專家點擊:

    彭亞拉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食品科學系):巴氏殺菌和超高溫瞬時滅菌(UHT)這兩種加工工藝各有所長。經過熱處理後,巴氏奶和高溫滅菌奶與生鮮奶相比,乳蛋白質、乳脂肪和鈣質等主要營養成分差異不大,巴氏奶的維生素的損失較少。全脂的巴氏奶,奶香也更濃郁。高溫滅菌奶從加工到包裝都達到了商業無菌標準,無須冷藏保存,安全性、便利性等特點就更加突出。新規定給了消費者更自由的選擇空間,兩種牛奶各有韆鞦,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做出明確的選擇。

    陳渝(乳業資深專家):新規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緩解巴氏奶(鮮牛奶)企業的壓力,從另一方面可以理解為一道對常溫奶(經135℃以上超高溫處理,易於保存)的“禁鮮令”。但政策究竟能發揮到多大作用、乳品企業能否打好“鮮”字牌還有待觀察。客觀來講,由於保存時間較長,常溫奶在營養上、風味上均有一定不足。因為保存方便等原因,目前常溫奶已經達到了70%的市場佔有率,而從長遠來看,巴氏奶是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發達國家巴氏奶的市場佔有率普遍超過95%。巴氏奶對原料奶的要求比較高,對技術、設備等要求也比較高。目前,全國1600多家奶製品企業中大多數都能生産巴氏奶,而對很多中小巴氏奶生産企業來講,在品質控制上還需要下工夫,還有一段較長的路要走。(記者 蔣秀娟 實習生 王麗琛 沈路)

 
 
 相關鏈結
· 科學生活:人體“油耗”每天多少為宜?
· 科學生活:油炸食品到底能不能常吃?
· 科學生活:孕婦吃海産食品是否有益?
· 科學生活:煮雞蛋5分鐘最好
· 科學生活:要想身體好牙周健康必不可少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