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科普
 
科學生活:怎樣避免城市持續升溫?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1月18日   來源:科技日報

    最近,有專家指出,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廣州市氣候變暖明顯加劇。2007年,廣州市年平均氣溫達到23.2℃,平均每10年氣溫增加達0.4℃,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1月初,廣州有媒體報道:“2007年,廣州天氣最突出的要素之一是氣溫偏高,達到23.2℃,為廣州自有氣溫觀測紀錄以來第三個平均氣溫超過23℃的年份,這是十分罕見的。”廣東省氣象局首席專家杜堯東博士説:“近10年,廣州的年平均氣溫已超過22℃。”

    廣東省天文學會常務理事李建基介紹:“22℃是亞熱帶氣候和熱帶氣候的臨界點,據此可以認為廣州正在向熱帶氣候轉變,這將對社會民生造成多方面的影響。”

    三種原因造成氣候變暖

    杜堯東認為,廣州氣候變暖加劇,其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首先是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其次,廣州改革開放早,眾多的外來人口對變暖加劇也有“貢獻”。目前,廣州市總人口1100多萬,流動人口200多萬。人類活動産生大量熱輻射,也會過多使用空調等電器,使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上加霜”,因此,廣州成為中國能源消耗大戶和溫室氣體排放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再次,變暖加劇的主要原因是熱島效應,廣州及其周邊地區城市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導致城市熱島效應日益突出。城市熱島效應是指城市中的氣溫明顯高於外圍郊區的現象。人口密集、工廠及車輛排熱、居民生活用能的釋放、城市建築結構的綜合影響等是熱島效應産生的主要原因。廣州位於珠三角的中心,熱島效應明顯。近10年,熱島效應將廣州市區的氣溫抬高了0.24℃。

    李建基認為,汽車尾氣的排放也是導致廣州氣溫升高的原因,廣州目前的汽車擁有量為100多萬輛,加上外地每天有幾十萬輛汽車路經廣州地區,如果每輛汽車每天排出大約10公斤的廢氣,那麼每天就會排出1000多萬公斤的廢氣,加劇了廣州氣候變暖的趨勢。

    變暖加劇影響農業生産

    因為變暖加劇帶來的變化隨處可見,李建基舉例説,比如,持續高溫使花農難以把握花期。廣州被稱為花城,種植花卉的人不少,可現在連經驗豐富的花農也越來越難把握花的“性情”。2007年年底,距元旦還有好幾天,鮮花就開了,花農只好想方設法給花“降溫”,花開不應時,就會給花農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同時,廣州氣溫如果持續升高,即使喜熱蔬菜,如莧菜和通菜等,長時間的高溫,尤其是黑夜高溫,也會使它們加速老化,造成纖維多、質量差、産量低。

    李建基介紹,變暖加劇對生態環境影響深遠,以前在海南省種植的如芒果、菠蘿蜜等熱帶水果,現在都可在廣州栽種。每年廣州的迎春花市都會有一些外國花卉“露臉”,因為有很多熱帶花卉,通過溫室,可以在廣州培植。

    在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城市化的熱島效應、排放出來的污染物大量聚積,導致廣州空氣的透明度和日照時數明顯降低,灰霾天氣日數也呈上升趨勢。去年,廣州的灰霾天氣達131天。在上世紀60年代,廣州一年大約有300天能看到北極星。而現在,北極星“就在天空中,雲深不知處”,廣州人能看到北極星的機會不多。

    杜堯東説,氣候變暖加劇可能引起海平面上升,會使珠江三角洲鹹潮入侵加劇(鹹潮是指沿海地區海水通過河流進入內陸區域後,水中的鹽分超過250毫克/升而引發自然災害)。鹹潮發生時,水中的氯化鈉(鹽)過高,老年人、高血壓等病人不宜飲用。鹽度高還會對企業生産設施造成威脅,生産設備容易氧化,鍋爐容易積垢,同時鹹潮還會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內的鹽分升高,危害到當地的農作物和動植物的生存。

    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

    杜堯東説,儘管人類導致的氣候變暖正進一步加劇,不過,在很大程度上,人類的未來仍然掌握在自己手中——變暖的程度取決於人類如何對待溫室氣體的排放,需要政府、民眾的全力以赴、齊心協力。

    首先,政府應將節能減排與應對氣候變化有機結合,不斷提高政府的執行力和公信力,建議儘快成立廣州市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出臺《廣州市應對氣候變化地方方案》。同時,採取措施,適應已變樣的氣候,加快自然災害和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佈系統建設,提高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自然災害預測預警的準確率和時效性。

    其次,民眾應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拖住變暖加劇的“腳步”。民眾應循環使用物品、選用節能燈、購買具有“A”級能效標識的電器、購買具有綠色環境標識的産品、積極參與夏季26℃空調節能行動、優先使用公共交通、參與公共植樹活動等。

    李建基説,減少熱島效應,要保護並增大城區的水體面積和綠地面積,多栽種喬木植物和灌木植物。同時,要向太陽索取能源,加大使用太陽能和風能設備,增加使用太陽能熱水器,儘量減少人為熱量的釋放。無論在哪個城市,汽車尾氣都是污染“大戶”,廣州市可以大力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及地鐵,大力發展無空氣污染、無噪音的電動汽車,以減少溫室效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記者 劉霞)

 
 
 相關鏈結
· 科學生活:多種出行方式能否解決城市交通問題
· 科學生活:風能會成為最實用的新能源嗎?
· 科學生活:空中立交會不會發生航線擁堵?
· 科學生活:節能建築究竟離我們還有多遠?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