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近視患者越來越多,激光手術、OK鏡、角膜環植入術等各種治療方法接踵而至,角膜塑形是其中比較熱的一種治法,但對於它的有效性卻眾説紛紜。
角膜塑形鏡也稱OK鏡,因配戴它導致視力下降、角膜潰爛,司法部門鑒定為8級傷殘。大連學生吳某因此將配鏡單位大連某眼鏡驗配中心起訴至法院。該起訴訟曾經被中國消費者協會評為2005年全國十大最憋屈維權事之一。日前,該案一審塵埃落定,法院判決該驗配中心賠償包括雙倍返還配鏡費、傷殘賠償金、精神撫慰金等共計約15萬元。
OK鏡治療近視的宣傳曾經風生水起,角膜塑形到底能不能治療近視?為此,記者走訪了北京大學醫學部眼視光學研究中心主任謝培英教授。
塑形術安全可靠
謝培英教授告訴記者,由於缺乏對角膜塑形術的認識,我國有一段時間對OK鏡的使用比較盲目,缺乏醫療管理和規範性操作,一些不具資質的公司和眼鏡店也紛紛將角膜塑形鏡當做普通商品出售,質量沒有得到嚴格監管,甚至出現一些假冒偽劣産品,以致出現了短時間集中發生數十例角膜感染的現象,嚴重的甚至摘除眼球或者進行角膜移植。之後,國家藥監局制訂了一系列法規制度,對其進行嚴格的監督管理,近年沒有再發生這種群發性的嚴重現象。
她舉例説,廣州中山眼科中心和北醫眼視光中心均驗配了數千名近視患者,大量的臨床實踐都沒有發現嚴重的並發癥。
“在3次全球角膜塑形學術大會和中美角膜塑形高峰論壇上,與會專家普遍認為角膜塑形技術有效、安全,但需要一個嚴謹、規範的培訓,減少盲目性,提高醫師的驗配水平,對患者進行嚴格的醫療化管理。”謝培英説。
戴OK鏡有效果
現代角膜塑形術是採用非手術的方法對角膜進行物理矯形治療,即配戴一種與角膜表面幾何形態相逆反的特殊設計的高透氣性硬性角膜接觸鏡,也就是我們俗稱的OK鏡,通過淚液效應,促使角膜朝向一種設計好的、合理的、可調控的、可逆的程序化塑形,從而降低角膜屈光度,提高裸眼視力,控制近視進展。
謝培英介紹説:“根據國內外研究,對近視眼的治療有三大方法比較有效,一個是角膜塑形鏡;另一個是一種藥物——M受體的拮抗劑,但這種藥物還在實驗階段;還有一種是角膜準分子激光手術,但是現在我們不認為有任何一種方法是可以根治近視的,現有的治療近視方法都會有反彈現象發生。”
既然沒有一種方法可以根治近視,那麼,角膜塑形鏡又會有多大效果呢?謝教授説:“香港理工大學臨床實驗證明,戴角膜塑形鏡的9歲左右兒童,兩年之後,眼軸增長速度僅為戴普通眼鏡的兒童眼軸增長的1/2左右。而我們國內的臨床證明,連續3年配戴後,近視度數平均減低300度左右。”
個性化設計塑形鏡
謝培英向記者介紹了選配角膜塑形鏡的一般程序,可真是紛繁複雜。
首先要做一個全面的眼科檢查,看看結膜、角膜有無炎症或是先天異常,全面了解近視患者的角膜曲率和整體形態後,進行近視情況的調查,由於近視多伴有眼軸的增長,所以通過超聲測眼軸的長度,並根據患者近視病史、用眼習慣、家族情況等,判斷近視發展到什麼程度,評估今後近視發展的情況。之後,需要檢查角膜內皮細胞的功能和形態。
由於角膜塑形鏡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淚液效應,所以還需要進行淚膜特殊檢查,通過檢查淚液的分泌量、破裂的時間、表面的形態特徵等,來評估淚液有無異常,幹眼症患者就不適合配戴角膜塑形鏡。
眼壓眼底常規檢查都無異常後,就要做屈光檢查,確定雙眼的視覺功能有無不協調不平衡的狀況。緊接著,對視覺質量、功能做進一步評估,比如波前像差檢查,評估視覺質量。對比敏感度檢查則是進一步評價視覺質量和視覺功能。
這大大小小近20項檢查,全部做完需要兩到三個小時。做完所有檢查,評價沒有異常,就到了試戴階段,試戴的目的一是讓患者體驗一下戴鏡的過程,第二是讓患者知道如何處理和護理鏡片,三是讓患者評價一下眼睛能否適應鏡片,有無不良影響,最重要的是讓醫師評價一下這種設計是不是真的和患者眼睛的表面形態相吻合,能否獲得最佳的配適狀態。
試戴一兩個小時後,醫師會評價一下角膜形態有沒有發生按照既定設計的變化。如果完全正常,按照醫師的設定發生了預想的變化,再對處方進行微小的調整,才會去廠家定制專門的鏡片,每個患者的角膜塑形鏡片都是個性化的“量身定做”。
一半成功來自護理
在採訪過程中,謝培英教授再三強調:“在國外,隱形眼鏡都是醫療産品,應該在專門的視光醫師的指導下進行購買和配戴。而角膜塑形鏡的技術含量遠遠高於普通隱形眼鏡,應該採取更加科學嚴謹的態度。”
“利用角膜塑形治療近視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驗配得當、依從性高、護理得當,成功有一半是來自護理。”謝培英説,“正式使用之前,醫師需要對患者進行一系列培訓,講解鏡片如何摘、戴,如何清潔、沖洗、保存、消毒,可能出現的問題,相關注意事項。患者和家長的依從性非常重要,依從性高,就與醫師配合得好,可顯著減少隱患。一系列並發癥的出現大部分是護理不規範造成的。” (記者 管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