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科普
 
科學生活:地震災害的防範與自救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5月23日   來源:光明日報

救災現場急救常識口訣

發現生命先送水,未能飲水先補液;

清理口鼻頭偏側,呼吸通暢是原則;

臀部肩膀往外拖,不可硬拽傷關節;

傷口出血靠壓迫,夾板木棍定骨折;

頸腰損傷勿扭曲,硬板移送多人托。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宣武醫院教授 淩鋒)

    地震自救“十大”誤區

    人們通常採用的一些急救自救方法存在著認識及操作誤區,在地震災害自救時應嚴格避免。

    一、顱腦損傷忌堵塞

    震中由於震動、擠壓、碰跌等方式很容易引起顱腦損傷,顱骨骨折後經耳朵和鼻子流出腦脊液,此時不少人習慣性的做法是仰起頭或堵住。殊不知,這樣做很容易導致顱內壓升高, 加重顱內損傷,並且回流液體也容易導致嚴重的顱內感染。

    二、胸部有銳物刺入忌拔

    建築物坍塌很容易導致銳利的器物刺入人體胸部,此時,很多傷者習慣性地順手將銳器拔出。這是非常錯誤的做法。應先用手穩固住插入物,也可簡單用布條輕輕束縛住銳器刺入部位,避免劇烈活動,等待或尋求救援。

    三、腸子外露不能往回塞

    遇到肚皮被刺破使腸子脫出的情況,大家的下意識動作是用手托住脫出的腸子往肚腔裏塞,這是十分錯誤的做法,在沒有醫療條件的情況下,自己往回塞很容易導致嚴重的腹腔感染。

    四、近肢端動脈出血綁扎點忌就近

    震中如果造成手臂部或小腿部近肢端(也就是靠近手、腳的踝部)動脈出血,在綁扎時,要注意不能在出血點就近部位縛扎,應選擇過膝、過肘的綁扎點。

    五、皮膚出血忌用泥土糊

    拿泥土糊以消炎止血其實是一個誤區。泥土中含有一種厭氧菌——破傷風桿菌,用此法不僅起不到消毒止血的功效,還很容易導致破傷風,重者致命。

    六、骨折後忌“輕舉妄動”

    自救時避免活動被砸部位,防止骨折斷端受到二次傷害,加重血管和神經的損傷。可因地制宜,找兩個小木棍之類的東西越過關節夾住骨折部位,再用繩纏繞,以遠端指趾不麻木為宜,可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

    七、有害氣體泄漏忌順風躲

    很多災民遇到有害氣體泄漏時都十分慌亂,只顧逃跑躲避忽略風向。要注意,此時逆風而上是最正確的躲避方法,可有效避免有害氣體順風而下,導致人體受到的傷害。

    八、呼救忌盲目大喊大叫

    盲目地持續大喊大叫會過多地消耗體力,容易引起昏厥或休克。此時應抓住時機有效呼叫,可利用手邊金屬物進行敲擊,或採用發光的亮片通過反射光引起救援人員注意。

    九、頸椎損傷忌抬頜後仰

    這樣容易導致頸髓橫斷,造成脊髓休克,危及生命。正確的做法是用雙手扶住頸部,兩側相對制動,最大限度避免頸髓橫斷帶來致命性二次損傷。

    十、被困時呼吸忌快而淺

    快而淺的呼吸容易致機體缺氧更進一步惡化;由此導致昏迷等危及生命的嚴重並發癥。故自救時應控制情緒、保持鎮靜,宜採用慢而緩的呼吸方式,避免上述情況。(武警總醫院急救醫學中心主任 王立祥)

    地震自救四大常識

    1.大地震時不要急

    破壞性地震從人感覺振動到建築物被破壞平均只有12秒鐘,在這短短的時間內你千萬不要驚慌,應根據所處環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擇。如果住的是平房,那麼你可以迅速跑到門外。如果住的是樓房,千萬不要跳樓,應立即切斷電閘,關掉煤氣,暫避到洗手間等跨度小的地方,或 是桌子、床舖等下面,震後迅速撤離,以防強余震。

    2.人多先找藏身處

    學校、商店、影劇院等人群聚集的場所如遇到地震,最忌慌亂,應立即躲在課桌、椅子或堅固物品下面,待地震過後再有序地撤離。教師等現場工作人員必須冷靜地指揮人們就地避震,決不可帶頭亂跑。

    3.遠離危險區

    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應用手護住頭部,迅速遠離樓房,到街心一帶。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遠離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壓線等。正在行駛的汽車和火車要立即停車。

    4.被埋要保存體力

    如果震後不幸被廢墟埋壓,要儘量保持冷靜,設法自救。無法脫險時,要保存體力,盡力尋找水和食物,創造生存條件,耐心等待救援人員。(科輯)

    震後受外傷怎樣急救包紮

    了解有無內在損傷

    在外傷急救現場,不能只顧包紮表面看得到的傷口而忽略其他內在的損傷。

    同樣是肢體上的傷口,有沒有合併骨折,其包紮的方法就有所不同——有骨折時,包紮應考慮到骨折部位的正確固定。同樣是軀體上的傷口,如果合併內部臟器的損傷,則應優先考慮內臟損 傷的救治,不能在表面傷口的包紮上耽誤時間。同樣是頭部的傷口,如合併了顱腦損傷,還需要加強監護。對於頭部受撞擊的患者,即使自覺良好,也需觀察24小時。如出現頭脹、頭痛加重甚至噁心、嘔吐,則表明存在顱內損傷,需要緊急救治。

    包紮與體腔相通的傷口

    對於與體腔相通的開放性傷口,現場一般只需對傷口進行簡單的覆蓋,然後儘快送醫院或緊急聯絡醫務人員前來救治。

    例如,與腹腔相通的腹部傷口,可用乾淨的紗布、毛巾、被單等覆蓋。如有腸管或網膜從創口處膨出,切勿試圖將其回納腹腔內,以免加重腹腔污染。對膨出的腸管或網膜,應用乾淨的碗將其完全蓋住,或用乾淨紗布圈套于周圍再進行包紮,以防擠壓膨出的腸管或網膜。

    對出血傷口進行包紮

    在有出血的情況下,外傷包紮的實施必須以止血為前提。

    組織損傷造成的毛細血管出血,只需要在傷口貼上止血貼,或在傷口上覆蓋消毒紗布,然後稍微加壓包紮。

    動脈和靜脈出血時,可通過“指壓”和“止血帶”等應急措施臨時止血,再送醫院或請救護人員前來救治。

    指壓止血是在傷口上方即近心端處找到跳動的血管,用手指緊緊壓住。此法僅用於短時間控制血流,應隨即採用“止血帶”止血法。止血帶是具彈性的橡膠帶,亦可用寬度大於3厘米的布帶、毛巾、領帶等代替,綁扎上臂或大腿上、中1/3交界處,綁扎的鬆緊程度以傷口沒有鮮血外流為度。此外,一定要在顯著的部位標明上止血帶的時間,每隔一小時鬆開止血帶幾分鐘再綁扎。(雪瑞)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