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科普
 
我國科研人員發現癌症的預警和早期診斷方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6月17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上海6月17日電(記者 劉丹)我國科研人員日前成功利用毛細管電泳電化學發光檢測、表面等離子體共振(SPR)及激光誘導熒光等技術快速分析癌症病人體液、組織液成分,並建立相應的臨床物質成分分析參數數據庫快速確定癌症標誌物,這一系列研究成果對癌症的預警和早期診斷,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由復旦大學、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共同承擔的國家基金委重點項目“癌症早期診斷標誌物的實時分析”項目,日前正式通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組織的專家鑒定。

    據了解,滬吉科研合作團隊于2004年1月承擔了此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經過4年多的不懈努力,科研合作團隊取得可喜進展,成功利用毛細管電泳電化學發光檢測,表面等離子體共振(SPR)及激光誘導熒光技術和其他光譜技術和蛋白質芯片或基因芯片傳感器等,實現了某些癌症標誌物的實時、靈敏、特異性的在線檢測。

    眾所週知,癌症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按目前的醫療水平,早期癌症病人有80%-90%以上可以治愈,因此早期診斷對癌症患者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

    記者了解到,孔繼烈教授所帶領的科研團隊,在成功研製了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毛細管電泳電化學分析儀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電化學發光新技術和新型電化學發光探針,並利用毛細管電泳-電化學發光簡單靈敏地檢測血漿(血清)中肝癌、乳腺癌等多種癌症的標誌物“脯氨酸肽酶”活性的新方法。

    科研合作團隊還建立了毛細管電泳電化學發光檢測天冬氨酸轉氨酶和丙氨酸轉氨酶活性方法,並研究了乙醇對肝癌細胞的毒性影響;採用電化學方法結合多種光譜技術,詳細研究了抗癌藥物米托蒽醌與小牛胸腺DNA、細胞色素C的相互作用,為藥物的定向合成提供理論依據。

    據悉,此項目研究期間共獲得獎項4項,申請專利16項,發表期刊論文87篇,其中50篇刊載在國外重要學術刊物上。

 
 
 相關鏈結
· 我國科學家揭示膽固醇吸收的分子機制及新藥原理
· 我國科學家研製出不上癮的強鎮痛藥
· 我國抗病毒免疫和炎症研究取得新進展
· 活體肝移植技術解決供肝來源短缺難題
· 我國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科技攻關取得突破進展
· 我國首次用現代方法闡明中藥復方治療機理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