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糖尿病20年前瞻性研究”表明,僅有血糖輕度升高的糖尿病前期人群如果不進行生活方式干預——合理飲食並增加體力活動,就會有93%的人變為糖尿病患者。20年間,他們中有17%死於心腦血管疾病。相反,如果進行了生活方式干預,可預防或推遲糖尿病的發生。
專家指出,無論高危人群還是一般人群,都應採取相應的干預措施,以預防糖尿病和它的主要後果——心腦血管疾病。
北京天壇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鐘歷勇博士説,運動是治療糖尿病的基本措施之一。參加適當的文體活動、體育運動和體力勞動,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抵抗和減輕胰島β細胞的負擔,促進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糖尿病分為1型、2型、其他特殊類型和妊娠期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居多,達95%左右。運動和飲食治療是各型糖尿病患者治療的基礎,對於2型糖尿病患者來説,飲食、運動和藥物治療三者缺一不可,最根本的原則是保持三者的平衡和統一,只有這樣才能使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
每分鐘快步走路120步
鐘歷勇博士介紹,北京天壇醫院內分泌病房專門制定了《健康教育評估表》,對內分泌科患者的糖尿病相關知識進行評估。自病人入院開始,護士們便給病人建立一份詳細的護理檔案,給每一名患者制定健康教育計劃,一對一進行個體化的指導。對住院的患者,醫護人員根據病人的年齡、血壓、心血管狀況、下肢動脈情況,制定個體化的運動計劃。對不能行走的患者,護士們協助患者做上肢運動。對適宜行走運動的患者,護士們制定出大約每分鐘快步走路120步的有效運動計劃。每天晚飯後一小時,護士們首先給病人測量運動前的血糖,便開始在院內步行街耐心陪同和指導患者進行運動,患者一邊走,護士一邊計算步數。患者走路的時間根據病情和血糖情況,持續30分鐘至60分鐘不等。患者運動後,護士還要再次監測患者的血糖。監測結果顯示,每次有效運動後,患者的血糖明顯降低。
運動為何能降血糖
運動能使肌肉在血漿胰島素濃度相對降低以及對胰島素不敏感(即胰島素抵抗)的情況下加強對葡萄糖和游離脂肪酸的攝取和利用,運動促進脂肪利用,降低體重,提高骨骼肌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增進葡萄糖的利用,減輕β細胞的負擔,糾正胰島素相對不足或胰島素抵抗帶來的糖代謝紊亂。運動療法降血糖的機理主要是提高靶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糖和脂肪代謝,提高機體維持血糖穩定的激素調節能力,同時提高體力和工作能力,促進健康,增強體質,減少感染,減少冠心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合併症。
運動療法的選擇和注意事項
運動治療應在糖尿病或內分泌專科醫師的指導下制定個體化的方案。運動療法是在原有藥物治療方案不變的基礎上,進行輕度至中度的耐力性運動。每次運動持續30至60分鐘,每次活動前要有5至10分鐘的準備活動,運動後要有5分鐘左右的整理活動。
糖尿病患者可以根據病情選擇適合個人特點和興趣的運動項目,如:步行、太極拳、打球、游泳、爬山、騎自行車等,運動量以不感到疲勞為度,每週運動至少3至5次。活動量過小且時間短的活動對降低血糖沒有顯著的作用。
運動時間的選擇應避開胰島素或降糖藥物血濃度達到高峰的時間,同時應避免運動肢體注射胰島素,以免胰島素吸收加快,出現低血糖。一般運動時間選在餐後半小時至1小時為宜。運動前或運動後可酌情減少胰島素劑量。同時,在運動前、後或中間可酌情增加飲食,以免出現低血糖,可在運動時隨身攜帶些餅乾或水果糖,必要時吃一點。不要短時間突然劇烈運動,以免導致應激性血糖升高。此外,要定期檢查血糖,隨時觀察運動治療過程中身體的反應,以便及時調控運動量。(朱麗麗)
改變生活方式可預防或推遲糖尿病發生
日前,“大慶糖尿病20年前瞻性研究”的主要組織者和執行者之一的中日友好醫院李光偉教授,在衛生部主辦的中國健康知識傳播激勵計劃(糖尿病·2008)的活動上説,“通過6年生活方式的干預,可預防或推遲糖尿病14年之久。”據介紹,“大慶糖尿病20年隨訪研究”是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大慶市第一醫院與世界衛生組織、美國國家疾病控制中心共同完成的一項糖尿病長期預防研究。該研究成果已與今年5月份發表在世界最權威的醫學期刊之一《柳葉刀》上。
1986年,研究人員從大慶的11萬人中篩查出577例糖尿病前期人群(血糖輕度升高),並分干預組和對照組進行研究。6年後,對照組66%發生了糖尿病,而干預組僅有43%患病。此結果證明:簡單的生活方式干預(合理飲食,增加體力活動)就能讓糖尿病高危人群減少糖尿病發病風險30%-50%。
而1986-2006年20年間,當初的對照組93%已發生糖尿病,17%已死於心腦血管疾病,另有12%死於其他疾病,44%的人至少經歷過一次心肌梗死或腦卒中,這些人在參加臨床試驗時平均年齡僅為46.6歲。那些經歷了6年生活方式干預的人,20年後的糖尿病發生率較未干預者減少了43%。當初6年的干預,在停止干預14年以後仍然體現出了它非常有效的作用。對此,李光偉分析,一方面,6年的干預,血糖降低人體形成了“代謝記憶”;另一方面,很多人從此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並由此堅持多年。國際著名糖尿病專家針對大慶的研究説,“生活方式干預應更早開始,無論高危人群還是一般人群,都應採取相應的干預措施,以預防糖尿病和它的主要後果——心腦血管疾病。”(葛宗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