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科普
 
專家釋疑“太空食品”幾大誤區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9月24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9月23日電題:專家釋疑“太空食品”幾大誤區

    新華社記者張汨汨、孫彥新

    太空青椒、太空番茄、太空玉米……當越來越多“太空食品”走上百姓的餐桌時,人們對航天育種與“太空食品”仍然存在著一些誤解。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航天育種中心主任劉錄祥,就常見的幾種誤區作了解釋。

    誤解一:種子上天轉一圈,就叫“太空種子”

    “現在有很多不法商人打假廣告,説他們的種子‘曾搭載某某衛星上天’,向農民高價出售。”劉錄祥説,“其實,種子上天走一遭,只是完成‘太空升級’的第一步罷了,真正繁複的工作,是隨後進行的地面培育、篩選和驗證。”

    搭載回來的種子至少要經過三四代的篩選,然後到多個省份的試驗點去試種。試種成功,還要拿到品種審定委員會去審定。“品種委員會還要試種3年,如果3年的表現都超過對照品種,才能夠得到審定證書。”劉錄祥説,這時,種子才能叫“太空種子”,才能合法地推向市場。

    “從搭載種子‘晉級’到‘太空種子’,至少要經過4—6年的週期。”劉錄祥説。

    誤解二:太空食品都是“大塊頭”

    茄子像南瓜,南瓜磨盤大,豆角幾尺長……特色“太空菜”的廣泛宣傳,讓好多人誤以為太空食品都是“大塊頭”。

    “種子搭載後産生的變異是各種各樣的,選擇面非常廣。”劉錄祥説。

    以小麥種子為例,搭載後的植株有的高稈,有的矮稈,穗子有大有小,生育期有的提前,有的推後。“至於選出什麼樣的、淘汰什麼樣的,主動權在我們自己手裏。”劉錄祥舉例説,“太空五號”弱筋小麥適合做糕點,“太空六號”則是強筋小麥,適合做麵條餃子。選擇標準不同,結果也不同。

    再比如,茄子皮對治療冠心病有幫助,科學家就專門挑選搭載後“變”小的茄子,這樣,單位産茄子皮的量就增多了。

    誤解三:太空食品不安全

    “基因突變”“變異”“人工誘變”……這些航天育種的術語聽起來有些“恐怖”,讓個別消費者擔心太空食品的安全性問題。

    “太空食品絕對安全,人們盡可以放心食用。”劉錄祥説。

    航天育種的原理,是把植物種子用衛星搭載上天,在宇宙輻射、微重力、弱地磁、高真空以及低溫等綜合因素的作用下引起基因變異,返回地面後再經過專門的培育和篩選,形成有明顯優勢的新品種。

    “在自然界裏,自然環境的變遷也會引起生物發生相應的突變,以適應新的環境。”劉錄祥説,“航天育種只是加快了生物的這種變異過程。”

    有人擔心“宇宙粒子輻射”的安全性。劉錄祥説:“人們用高劑量的核輻照為麵包、大米、方便麵、脫水蔬菜等消毒,這些食品都可以直接食用,航天育種所接受的輻照強度僅為前者的百萬分之一,而且要經過數代的培育篩選後才開始食用,所以根本不用擔心。”

    誤解四:太空食品一定是“綠色食品”

    “儘管太空環境無菌、無污染,但並非所有的太空食品都是綠色食品。”劉錄祥説。

    太空食品是經過航天育種所培育出的。而綠色食品是指在無污染的條件下,施有機肥料,不用高毒性、高殘留農藥,在標準環境中培植加工的食品。

    “太空種子在地面的培育階段一樣可能施化肥,所以,是不是綠色食品,還要看是否有相關部門頒發的‘綠色食品’標誌。”劉錄祥説。

 
 
 相關鏈結
· 農業科普:肥料和施肥問題簡答
· 國家天文臺射電頻譜日像儀奠基
· 天文學家解釋中秋節陽曆日期為何不固定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