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虛擬財産交易已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産業鏈。但迄今為止,法律尚未承認網絡虛擬財産交易的合法性,虛擬財産的交易不可避免地行走于灰色地帶中,並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見不得光的黑市。但隨著北京市地稅局要對虛擬貨幣交易開始徵稅等新聞的陸續發佈,我們是否可以認為,虛擬財産交易的合法性已經得到政府的認可?我們對虛擬財産交易是否又做好了準備呢?虛擬財産交易還存在哪些問題?
《2008中國虛擬物品交易市場發展研究報告》顯示,虛擬財産交易今年將達到98.4億元的市場規模。那麼,什麼是虛擬財産?這條産業鏈是怎樣進行的?虛擬財産交易的春天是否就要來臨?
虛擬財産不虛擬
近日,武漢工商部門核發了一家遊戲代練公司的營業執照,雖然這家公司的經營範圍是“網絡諮詢、技術服務”類,而非“打金、網遊代練”,但這卻是我國工商部門首次向網絡遊戲代練公司發營業執照。
此前,北京地稅局公佈了網絡虛擬財産交易個稅徵收細則。
種種信號顯示,之前一直處於灰色地帶的網絡虛擬財産交易,有可能迎來第一縷“曙光”。
關於虛擬貨幣的具體定義,在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但一般認為,虛擬財産主要是指網絡遊戲中玩家通過購買遊戲運營商所出售的“點卡”或者在遊戲中通過練級、交易等方式所獲得的遊戲賬號、角色裝備、遊戲寵物、虛擬貨幣等。
而玩家獲得虛擬貨幣的途徑大體有兩種:通過現實貨幣購買,比如騰訊Q幣;通過在網遊打怪物等賺取。目前我國對這兩種虛擬貨幣都未提供回贖機制,各遊戲廠商也都禁止包括虛擬貨幣在內的虛擬物品進行私下交易。
但事實上,虛擬與現實之間的“窗紙”已被捅破。一項在線調查顯示,83.5%%的青年使用過虛擬貨幣,而買過虛擬貨幣的,也高達80%%。在淘寶網輸入“遊戲幣”進行搜索,共有467876條出售信息。據《2008中國虛擬物品交易市場發展研究報告》顯示,虛擬財産交易今年將達到98.4億元的市場規模。
這一切都在昭示,在生活網絡化的大背景下,虛擬財産離我們的距離越來越近。
虛擬世界的“打金”生活
當虛擬財産開始具有真實貨幣的流通性後,迅速滋生出了完整的産業鏈。
小王是一位資深的網絡遊戲玩家,他的另一個身份是“打幣族”。“我的工作就是打各種裝備,換成遊戲幣,再去網絡交易平臺將遊戲幣賣給需要的人,自己賺取利潤。”
與其他人一樣,小王也附屬於一家虛擬交易工作室(俗稱“打金工作室”),專門在網遊中賺取虛擬貨幣或者虛擬物品,然後賣給普通玩家,或者幫助普通玩家練級然後收取費用。“月收入大概能有2000元。”小王對此很滿意。
在小王看來虛擬世界和現實生活中一樣,好的武器裝備能夠帶給玩家滿意的效果和刺激的感覺。但現實情況是,許多網遊的虛擬貨幣非常稀缺,因此許多業餘玩家從包括專職玩家在內的賣家處購買虛擬貨幣,以換得更好的裝備、武器等。此外,一些專職玩家還提供“代玩升級”服務,即有償地替業餘玩家迅速升級。“有供給方和需求方,才會有市場。”小王説。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一項研究報告表明,在發展中國家,約有50萬人通過向玩家出售網遊虛擬物品賺錢,而中國市場佔據了這一産業的80%%,受雇專職玩家約有40萬。
小王透露,私下交易的點卡、遊戲幣多為玩家之間的“一拍即合”“各取所需”,此外還通過淘寶網、5173等電子交易平臺進行交易。據有關人士估計,在這種平臺上的交易佔到了總量的90%%之多。
虛擬交易問題重重
虛擬財産交易鏈的形成,加速了虛擬貨幣的流動。然而,與此同時,還有一條黑色産業鏈在地下悄然生成,有些電腦黑客利用各種手段,尤其是木馬程序,盜取玩家的賬號和密碼,將玩家辛苦打造出來的裝備和掙來的貨幣一掃而空,然後到交易平臺上去出售。
“巨大的利益驅使,使得很多人採取盜號的手段。”5173網的副總裁張培驁表示,“前幾年的盜號活動十分猖獗,主要原因是用戶自身沒有防盜意識或者網遊安全級別低;其次,目前法律的缺失,對犯罪分子沒有一個明確的懲戒。這樣的盜竊技術成本低,法律成本低,入門的門檻低,盜竊活動自然猖獗。”
張培驁認為:“實際上,我們為了打擊盜號分子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通過實名制、跟蹤網上記錄、用戶評價體系及用戶的交易提醒,盡可能地保證廣大網民玩家的利益。但是盜號等問題,光靠網站孤軍奮戰,是解決不了的。需要通過全社會産業鏈的合作,與網遊運營商、開發商、網上銀行以及包括與政府部門保持溝通,協同作戰。”
此外,虛擬交易過程中存在的各種衍生問題也困擾著這個産業的發展。一位業內人士表示,當前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相關的法律條款保護權益法案還不夠完善;二是交易的安全性還不能完全保證;三是流通市場不夠完善;四是交易系統還不夠完善;五是價格體系規範尚不完善;六是玩家整體消費意識不夠。(實習生 孫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