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麼?在全球處在經濟低迷狀態下時,人們的幸福感是否會缺失?國內幸福指數研究的主要推動者之一、有“幸福經濟學的提出者”之稱的青年經濟學者劉正山認為,社會整體民眾的收入會下降,整個生存環境會走向惡化。從而,整個社會的幸福指數將大幅度下滑。
應對困難,如何保留心裏的幸福感,讓人們在前行的路上更有鬥志?
經濟低迷幸福指數下滑
對於幸福,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判定標準,不管是在經濟學界,還是心理專家的眼中,往往都會用“幸福指數”這樣一個參數來衡量和判斷個人的幸福感。
“幸福指數是測算幸福程度的一套指標體系。”依劉正山看來,幸福是一種良好的或滿意的生存條件,或是一種健康、快樂、興旺的狀態。對於幸福感的判定,劉正山更多地強調外在標準,即當個人達到預設的標準,如愛情、家庭(婚姻)、事業、休閒、學問、品德等,才有幸福感的産生。
不得不承認,經濟低迷期對人們的幸福感産生了影響,劉正山列舉以下幾個指標:從支出結構看,休閒支出佔比將大大減少,食品支出佔總支出的比重將大大上升;其次,婚姻美滿度降低。統計表明,經濟越蕭條,結婚的越少。因為所需之物非常緊張,很多人沒有能力負擔起一個好的蜜月。至於已婚家庭,在經濟減緩時期,將變得不快樂,生兒育女的將會更少。另外,由於經濟不景氣,失業率也將大幅度攀升。
“因此,經濟低迷或者説經濟危機,‘洗劫’的不只是人們的錢包,還有他們的心靈。現實的壓力,將造成許多心理疾病———焦慮、抑鬱、自閉、狂躁等等。”劉正山説。
不同的人感受會不同
“幸福是人們對生活滿意程度的一種主觀感受。”在華夏心理教育中心特聘講師曹芬元眼中,就業狀況、收入水平、教育程度、婚姻質量、性別、年齡、價值觀念、傳統習慣、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態度、個性特徵、成就動機以及民主權利、參與機會等都會影響到人的幸福指數。
北大六院精神研究所副主任醫師閆俊認為,經濟低迷無疑會影響到人們的心理,這包括實際生活上的影響,比如就業機會、生活水平及其他方面的壓力;實踐類的影響,比如處於事業上升期,想擴大業務,而外部環境卻不好,很多抱負和擴展機會得不到實現。與此同時,經濟低迷還會對人們的信心産生影響,比如有的人對自己有一個很好的職業規劃,卻因為處在經濟低迷期,使得個人發展空間受限,比如大學生就業,可能和自己的就業預期有很大差距。
“金融危機所波及的人群依不同層次所造成的影響會不同”,華夏心理教育中心特聘講師荀炎分析,“比如前段時間,股市炒賠了的人,或者實業剛好是出口的企業家所受的影響和衝擊較大。寧波一些地方,以出口為主導的企業,現在很有可能就面臨破産、倒閉,資産從上千萬到入不敷出,這可以説是一個直接受害者的群體。我參加過一個證券公司的講座,某客戶從2千多萬賠到了負多少,像這樣的人心理肯定是要失常的。所以從現在開始有很多軀體症狀,比如失眠,甚至有些出現精神上的問題,這些都是比較正常的,因為巨大的失衡感,會使人感到像掉下懸崖一樣。”
“當然,不同的人群對經濟低迷時期的感受也會不同。”荀炎解釋道,比如財富上的落差,不但需要取決於一個人的心態,還要取決於前面的經驗值,比如很多商業人士都是從風口浪尖上走過的,相比那種初次經歷的人,傷害程度要相對低一些。而一些炒股的老人,拿退休金去炒股的,雖然看起來沒多少錢,這次損失的數額也相對並不巨大,可心理上卻像掉下了懸崖。針對受害人群,維度有很多,年齡是一個系數,老年人肯定不如年輕人經得起折騰。
“如果是從個人奮鬥的角度來説,有危機也就是有機遇,這對於很多人來講,又不失為一個獲得成就的機遇。”曹芬元認為,從滿足成就感因素來講,金融危機有可能是正面的影響。然而目前社會上的宣傳往往要比現實衝擊更大,其實只有直接體會到失業或股票損失的人群才能有強烈的感受;對沒有直接體驗到衝擊的人群,影響力要小。
“大家對於人生未來的不確定不要感到害怕,了解到每件事都已經盡最大努力,就不會因為結果不如人意而悲傷,使自己成為一個勇敢自信的人,並擁有幸福的人生。”國內幸福指數研究的主要推動者之一、有“幸福經濟學提出者”之稱的青年經濟學者劉正山認為,應對經濟低迷和失業,最主要是調整好心態。
弱勢群體更需要關注
“心理出不出問題是和一個人的性格相關的,比如性格堅強的人和不堅強的人,面對壓力時的反應就有很大不同。”北京市回龍觀醫院主任醫師王建認為,對普通老百姓來説,要做好心理保健工作。對企業來説,在裁員時對心理素質不好的員工該多一層考慮,做一些心理疏導工作。“建議國內的企業可以請心理專家開闢講座,開通心理熱線,建立心理檔案等。”
“作為老百姓,也許還沒有真正感覺到危機的浪潮,而一旦實業經濟受到衝擊,人們最擔心的就是就業問題了,任何一個公司都不可避免地面臨縮減問題,首當其衝的就是失業,崗位縮編、降薪等。”華夏心理教育中心特聘講師荀炎建議,對於這些群體來説,應該要儲備些“心理棉衣”,做好心理準備,給自己多充電,廣交朋友,擴大人脈圈等。
同時她認為,應當關注弱勢群體,包括農民、社區裏的弱勢群體等。政府要做好房價調控,多建保障性住房等,盡可能地來安定社會。對於一些因為實業而不是投機所虧損的納稅大戶,政府也可以拿出一些資金,相對給予補償,甚至可以出面購買一些專業的服務,比如給他們的員工裁員前增加一些心理疏導,或者給老總一些心理撫慰等。
提高幸福感有辦法
金融海嘯對不同群體造成的影響是不同的,那麼有什麼辦法幫助他們“安全過冬”嗎?
劉正山指出,“對於‘窮人’而言,首先要想方設法‘開源節流’。如做些兼職,提高收入,壓縮開支;其次學習更多技能,以備不時之需等。最後,要對經濟低迷做好心理預案。比如今天上司給你發了1000元獎金,並且你今天抽獎中了1000元,那麼你應該把這兩個好消息分兩天告訴你妻子。相反,如果你今天丟失了1000元錢,而且不小心把你妻子價值1000元的手機弄壞了,那麼你應該把這兩個壞消息一起告訴她。”
而對於“富人”而言,劉正山認為,擁有實業的富人,至少有兩條思路可以考慮:首先,最保守的措施是學習松鼠,就是説應儘快收回現金,避免公司因為經濟形勢惡化而破産,或者被其他公司收購;其次,學習候鳥,就是要看清大勢,順應大勢,轉移産業。如從“外需”轉向“內需”,從沿海轉向內地,從城市轉向農村。
華夏心理教育中心特聘講師曹芬元認為,提高幸福感可以從多方面入手,比如建立很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參與更多的活動,培養更多的興趣愛好,很好的調節家庭關係,改善對環境的認知態度等。此外,也要從心理上合理調節期望值,包括對經濟的期望值。
政府要做好心理防範工作
作為政府部門,應該採取什麼樣的舉措來幫助老百姓“過冬”呢?
“政府在考慮經濟發展的同時,更要注重收入分配因素,不能再以經濟增長論英雄。”劉正山的研究發現,隨著經濟的增長,每個人的絕對收入增加了,但其幸福指數不一定是增加的。如果只是單純考慮經濟發展、GDP的增長,而不考慮收入差別過大及非物質方面的追求,將會使人們的幸福感普遍下降。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應當採用遺産稅、轉移支付等手段,避免收入差距過分拉大,緩解攀比效應的負面影響;與此同時,政府應該拿出一部分資源,投入更多的非物質生活,如改善人們的健康,讓人們有更多的休閒時間,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進行更多的精神文明建設和政治文明建設。
王建建議政府,可以把心理危機作為危機處理的一個方面,如果出現大規模的裁員,政府在心理防範方面應該做好工作。勞保部門可以出臺一些心理治療預案,將心理諮詢納入醫保範圍。此外,心理諮詢、心理治療應該是多層次、多角度地考慮,目前有一種心理諮詢師職業,具備這種職業資格的可以在精神科醫生的指導下合法有序地參與開展心理諮詢工作。
復旦大學公共經濟學教授蔡江南呼籲,建立中國醫療衛生安全網,為社會上的弱勢人群、低收入人群就醫難,建立最後一道防線。“對於那些低收入者就醫難的問題,政府應該建立‘共濟’基金,作為一種公共性的支出,醫院可以承擔一部分,大部分應該由政府來買單。”(實習生 王婉 本報記者 蔣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