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來全球最大的金融風暴不僅讓各國金融行業和實體經濟遭受巨挫,更對投資者和被波及的相關人士産生巨大衝擊,引發了一系列的精神心理疾病。美國公佈的一項調查顯示,這次的金融危機已經對當地民眾的健康造成嚴重影響,每10個美國人中就有8人因為國家的經濟而感到焦慮。有預測顯示,隨著金融危機引發的貧困和失業潮的到來,我國精神疾病和心身疾病的患者將會成倍遞增,預計在2009—2010年將會達到高峰。
2月2日,在國新辦舉行的發佈會上,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介紹説,全國大約有2000萬農民工因全球金融危機而失去了工作,或者沒找到工作。
“失業是對人健康最為重要的影響。”復旦大學公共經濟學教授蔡江南説,“一個人的就業是他生活得到保障的根本條件,農民工失業後的不利影響會非常大。”
在經濟低迷時期,一些人的生活受到了實實在在的衝擊,而這些衝擊是否會對人們的健康也造成影響?應對經濟低迷,我們又該如何調節保證自身的健康呢?
對健康有正負影響
眾所週知,經濟發展對人類健康的促進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據統計,許多國家的人均壽命在近百年中增長了一倍,人類的體格也增強了50%。我國的人均壽命在50年中翻了一番:從1949年的35歲,提高到2000年的71歲。
但是經濟發展對健康的影響相當複雜。蔡江南表示:“從國家經濟發展的數據來看,經濟發展對健康的正面影響是可以得到證明的。但兩者之間,不是絕對的線性關係。”
他舉例説,當人們收入水平提高之後,消費水平、飲食水平都起了變化。會有更多的時間花在賺錢上,而對自身鍛鍊的時間投入就比較少。因此産生了常見的“三高”現象——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同樣也會使人的健康狀況惡化。相反,在經濟發展處在相對低迷的時期,居民為節省開支而減少外出餐飲,更多選擇買菜在家做飯,這在某種程度上反而有利於居民的健康。
儘管經濟發展對健康有正負兩方面的影響,但蔡江南認為,經濟發展對健康的不利影響更大。他説:“從中國目前的收入水平來看,大多數人的收入水平還處在比較低的狀況中。那些失業的人群,在看病貴、看病難這個問題上會雪上加霜。”他還説,“失業在心理壓力方面也會帶來影響,但更為直接的是,低收入群體迫於經濟壓力,不能及時去看病,也就無法得到及時治療,這顯然不利於健康。”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李新月也認為,由於低收入群體一直存在教育、醫療和住房的壓力,經濟低迷帶來的企業減産、收入銳減甚至失業對他們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有很大的損害。“在生理方面,收入減少將帶來家庭食品開支的減少;在心理方面,抑鬱、憂愁和壓力將加重損害失業者的健康。”
正確對待心理疾病
“生活壓力給人們帶來的影響,包括情緒上的,即會出現一些負面情緒,比如抑鬱、焦慮、擔憂,甚至是人際關係障礙,憤怒、不滿等;而另一方面,則會産生一些軀體症狀,比如頭疼、頭暈、心慌、氣短等,到醫院檢查卻沒有氣質性的原因,這在心理學上叫做轉化症狀,即心理問題引起身體上的問題。”北京回龍觀醫院主任醫師王建解釋説,“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生活事件是引起心理出現問題很重要的一個因素。一般來講,生活事件應激可分為正性生活事件和負性生活事件,失業問題算是負性生活事件的一種。無論哪一類的生活事件都會對人的生活産生影響,而負性生活事件對於人的影響較大,比如遇到壓力後,會使人産生這樣那樣的問題。”
對於表現出軀體症狀的人群,王建建議,首先應該明確自己的身體狀況是屬於正常範圍的,這叫做一種亞臨床狀態或心理不健康狀態,這是由負性生活事件引起的心理問題,屬於正常現象。
王建認為,大多數人還是應以心理減壓治療為主;媒體在這方面也要多做宣傳,宣傳一些心理學的知識以及應對措施。首先是要告訴病人怎麼來看待這個問題,查找到問題的原因,究竟是屬於病態,還是非病態的狀況;軀體症狀最終還是因為心理問題引起的,通過疏導、溝通能夠緩解症狀,如果出現比較嚴重的程度,如精神障礙等,可以找專業的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機構做心理輔導等,有必要的話則借助輔助藥物治療。
但是,對於由心理問題引起的軀體症狀,北大六院精神研究所副主任閆俊卻不建議這些人頻繁去醫院反復的檢查,而應該在醫生建議的檢查範圍內進行相關檢查,在檢查不能確定相關的疾病問題時,需要從自身分析相關的原因,尋找情緒與軀體之間的相關聯絡,並建議在心理諮詢上尋求幫助。
為自己添加“心理棉衣”
王建指出,不同的人對壓力承受能力不一樣,有的人心理儲備比較強,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而有的人心理儲備不夠,無法承受更大的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崩潰。這些人可以去專科醫院做診斷治療。“現在有的人不願意去醫院診斷,認為去醫院看心理問題會戴上心理不正常的標簽,很沒有面子,其實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心理問題是一種疾病,而且是一種比較容易解決的病症;不去醫院,反而耽誤了病情是比較糟糕的。
應對經濟低迷,閆俊認為,人們需要對自己的判斷信息做出調整,做好事先的規劃,並且有的規劃需要做出調整,比如對自我的認可度和要求、公司的發展規模等,都應該隨實際情況而變。
對於受到經濟低迷影響比較大的一個群體——應屆畢業生,閆俊建議,大學生們要適當降低自己的就業預期,也許和前幾屆畢業的師兄師姐相比,工作機會落差會很大,另外工作性質、就業城市、工資等方面也都會有一些落差,這就需要對自己有一個低位的設計。
她認為,大學生們更多的是要把眼光放遠,清楚自己現在找到一份工作,一是為了解決謀生問題,二是為將來的奮鬥積累經驗,應該做好一個長期的發展規劃,而不僅僅是著眼于眼前。另一方面,學校應該加強與學生們的信息溝通,包括就業信息的提供、幫學生提供抉擇和規劃指導建議等,對學生反饋的問題要及時給出解答和建議。此外,政府需要在這方面創造一個大的環境,多給社會提供一些就業機會,提倡細化工作崗位。另外對家庭保障、基礎生活保障等方面也要做好規劃。(記者 蔣秀娟 實習生 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