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科普
 
科學生活:災難來臨時如何實施自救?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4月12日   來源:科技日報

    王家嶺礦難牽動了億萬同胞的心,115名礦工被困8天8夜終於獲救,生存奇跡的背後,有哪些科學的道理?面對不可預測的災難,我們應該具備哪些科學常識?請關注——災難來臨時,你該怎麼辦?

    3月28日下午,山西王家嶺煤礦發生透水事故,5000余名救援人員全力搜救,4月5日淩晨,部分礦工在被困井下8天8夜後終見天日,截至目前,153名被困人員中已有115人成功獲救。

    奇跡背後的科學道理

    國際SOS全球醫療服務部中國區醫療總監周勇介紹説:“一般來説,在沒有食物而有水源的情況下,人可以生存長達數周。媒體報道稱,遇險的工人在井下靠吃樹皮、喝煤水,因此王家嶺礦難的生命奇跡是有科學道理的。當然,在這種極端的情況下,個人內在因素和外界環境對人的生存會産生很大影響。如果焦躁不安,情緒低落,意識混亂,或者身體本來就虛弱、免疫功能低下;如果環境溫度很低導致人員低體溫,或者環境溫度很高導致中暑等等,生存的幾率就會大大降低。”

    北京市急救中心主治醫師陳志表示,人在不吃不喝的情況下,生存極限是7天,這次受困礦工在8天8夜後生命體徵還比較平穩,是有原因的。“首先是井下有水,雖然煤水較臟,但礦工還有頭盔將水沉澱後再喝,而礦工喝煤水也沒有造成腹瀉,説明水裏還沒有嚴重的致病菌群。第二是早期搶救到位,在無法進行下井救援的時候,將營養液輸送下去,使有些礦工能夠得到水和營養,如果8天8夜水米未進的話,不可能支撐下來。”

    周勇和陳志都認為此次救援過程中很多做法相當科學,獲救後有很多事項都做得很好。例如,救援的第一時間就立即將被救者的眼睛用遮光的眼罩蒙上,因為瞳孔長時間在黑暗中會散大,突然遇到光線會導致視網膜灼傷;長時間遇險可能已經導致了低體溫,救援時應立即為獲救者蓋上被子、毛毯、衣物等以便保溫;遇險者可能已經長時間沒有攝入食物,獲救後應避免立即進食太多的食物,特別是固體食物,以便讓消化道逐步適應。因此,儘管礦工饑餓要求吃大米飯,醫護人員也只給他們進食米湯和麵湯。

    生存技巧應該普及

    生存技巧是應該普及的常識,它不僅針對礦難,還應該包括在各種自然災害和人為災難下如何保存生命。周勇告訴記者:“生存技巧通常涉及到如何獲得飲水和食物,如何選擇相對有利的避難地點,如何求救,如何安全撤離險境,如何避免有害的動植物,如何急救等等。這些技巧的普及非一日之功,但有些知識是可以隨時分享的,例如,有一個與‘3’有關的生存原則——人類在極其寒冷的環境中僅能生存3個小時,在缺水的情況下僅能生存3天,在缺少食物的情況下僅能生存3周。掌握這些常識,將有助於遇險時將重點放在求生要點上。”

    礦難畢竟是特殊群體可能遭遇的險境,但是“天有不測風雲”,公眾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可能遇到一些意外,學習一些生存技巧和急救常識,就很有必要。

    周勇説:“如果地震後被壓在廢墟下,不要使用火柴等明火,以防煤氣爆炸;不要盲目的掙扎,以免消耗體力;使用手絹或衣物遮蓋口鼻,以防粉塵嗆入窒息;敲擊管道或墻壁,以便救援人員發現掩埋處;如果不能肯定有救援人員趕到,儘量不要喊叫,以免消耗體力或被粉塵嗆入窒息等等。”

    陳志糾正了一個關於地震躲避的錯誤認識:“很多人認為地震時要躲在桌子底下或床下,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為橫樑或天花板因強震倒塌時,會將桌或床等傢具壓毀。事實上,地震時應該以低姿勢躲避在桌子側面與地面構成的三角空間裏,這樣傢具可以先受倒塌物品的力道,讓一旁的人取得生存空間。”

    心理因素不可小覷

    “強烈的求生慾望是遇難者生存下來的強大動力。古今中外,突破極限生存下來的人不在少數,除了生存技巧外,強烈的求生慾望和不放棄的精神起到了關鍵作用。在危急時刻,對家人的責任,對生命的尊重,對未來的憧憬,對現實的坦然面對,都有助於遇難者減少恐懼、增強信心,最終獲救。”周勇對心理因素起到的作用毫不諱言。

    陳志也認為心理狀態很重要。他説:“越是恐懼的人情緒波動越大,體力消耗也很大,如果遇險者在很好的心態下面對環境,安靜下來,就會使血壓平穩,基礎代謝率降低,從而消耗也少。這次被困礦工處於一個個小集體中,擁有良好的秩序等也很有幫助。如果獨自一人遇險,心理挑戰會更大;而如果團隊的秩序不好,出現爭搶行為,也會帶來不好的結果。”

    周勇認為,應對災難的心理準備是災難應急知識的一部分,需要平時的培訓和積累。而災後心理干預是非常專業的知識,在應急管理中不僅要重視獲救者的心理干預,也要重視救援者和周圍人群的心理減壓。只有那些具有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的心理工作者,才能做出正確的干預和護理。

    事前預防是第一位的

    “在所有的災難應急管理中,平時的減災和事前預防應該是第一位的。例如,減少礦難比有效救援更為重要。仍以地震為例,在沒有地震的時候做好應急準備非常關鍵。例如,您的家中是否準備了應急包?是否有一個全家都知曉的應急預案?小孩子是否也掌握了相關的應急知識?老弱病殘是否被特殊關注了?”周勇説。

    在西方國家和日本,應急包已經比較普及,應急包裏除了食物、水和藥品之外,還應該備有手電和半導體。半導體平時可能顯現不出太大作用,但是地震等災難發生時,半導體的信號能夠幫助受困者聽取政府發佈的災害信息。

    陳志告訴記者,在急救中心處理的案例中,經常遇到現場人員處置不當造成的二次傷害和由於不懂急救常識貽誤治療時機造成的遺憾。他感慨地説:“急救中心針對普通公眾的急救常識培訓,只需要兩天時間,卻能受益終生,這樣投資回報比非常大的事情卻不受重視。美國每4人中就有1人受過急救常識培訓,香港每10人中就有1人,而我國受過急救培訓的人佔總人口比例還不到1%。”

    只有事前充分準備,事中才能有效的應急。如果每個人能多掌握一些生存技巧和自救互救的常識,災難來臨時就多一些生存下來的機會。(記者 管晶晶)

 
 
 相關鏈結
· 科學生活:地震災害的防範與自救
· 自救能力--面對火災不可缺少的技能
· 火災中被困人員如何自救
· 生活提示:發生燒傷燙傷意外需正確處理
· 生活提示:防災自救小知識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