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至少有4000萬原發性甲狀腺功能減退症(以下簡稱“甲減”)患者,但僅有約5%的患者接受了治療。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滕衛平教授透露:我國妊娠“甲減”患病率高,每10名孕婦中就有一位患者。
孕前甲狀腺檢查易被忽視
甲狀腺被喻為“身體的發動機”,其職責是製造甲狀腺素。甲狀腺素隨血液被運送到身體各個組織,幫助組織和器官中每個細胞準確發揮作用,如維持體溫,保證肌肉和腦、心臟等器官各盡其職。而女性在甲狀腺素水平正常的情況下才可以懷孕。現代人普遍注重優生優育,但女性甲狀腺功能及其激素水平如何卻常常被忽視,而甲狀腺功能減退對孕婦和胎兒都有風險。
中華醫學會圍産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楊慧霞教授呼籲,女性在孕前都需要接受甲狀腺功能的檢查。“‘甲減’可能對女性懷孕以及後代的健康發育帶來巨大威脅,必須引起關注。”
女性應在妊娠之前3個月檢測甲狀腺功能,尤其患有甲狀腺功能異常、有甲狀腺疾病家族史或生活在碘缺乏地區者,宜在醫生指導下把自身甲狀腺素水平調整到正常再懷孕。
復興醫院婦産科主治醫生徐澈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説,對於育齡女性而言,最主要的影響在於會影響其生育功能:有一部分患者會因此而發生不孕不育;即便成功受孕,在妊娠期“甲減”也會不時來添亂。與健康人群相比,“甲減”孕婦的胎兒流産、早産、胎死宮內、胎兒神經發育遲緩和生長髮育障礙,以及妊娠期高血壓、糖尿病的發生危險均明顯升高。
徐澈透露,對於目前我國妊娠期“甲減”存在患病率高,診斷率和治療率低的情況。滕衛平表示,“甲減”特別是亞臨床“甲減”診斷率低,主要因為輕度“甲減”沒有或僅有輕微臨床症狀,且這些症狀易與妊娠反應混淆,不易被診斷。
孕婦“甲減”影響胎兒健康
徐澈認為,不管是臨床“甲減”還是亞臨床“甲減”,對女性健康的影響都很大。由於“甲減”是一種逐漸演變的慢性疾病,很少有顯著的臨床表現。讓女性逐漸出現精神萎靡不振、身體機能紊亂,甚至導致育齡期女性不能正常懷孕和生育。她表示,大約有7%的女性在産後出現甲狀腺功能異常。“如果沒能得到及時發現和治療,‘甲減’最後會使患者動脈硬化,甚至心肌梗塞(腎衰沒有明確證據)的風險大大增加,甚至導致老年認知方面的障礙”。另外,徐澈表示,甲狀腺素此期是“影響”最顯著,因為嬰兒的發育快,所以“發育延遲”表現明顯。但甲狀腺素的生長髮育“作用”是一直到成年後都很重要的。
明顯是在嬰兒時期,它主要促進骨骼、腦和生殖器官的生長髮育。甲狀腺素缺乏時,12周內的胎兒所需的甲狀腺素完全來自母體,之後胎兒雖開始自己合成甲狀腺素,但仍依賴母體來保證激素水平充足。
“當孕婦出現甲狀腺素分泌不足、低下時,對胎兒神經系統的正常發育、生長和智力發育都有負面影響,性器官也不能發育成熟,可引發呆小症(智力低下、身材矮小)等,甚至造成嚴重智力障礙。”徐澈透露,新生兒甲狀腺功能低下時,如果及時適量補充甲狀腺素,對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和腦功能的恢復還有效,但如果過了最佳時期,即使大量補充,也不能恢復正常功能。
徐澈表示,國內外的臨床研究證明,孕婦如患有不同類型的“甲減”,會使孕婦流産和妊娠期並發癥顯著增加,更重要的是,孕婦“甲減”會造成胎兒腦發育障礙,導致後代智商下降。
早診斷、早治療對母子至關重要
專家認為,只有在妊娠前或妊娠早期篩查到“甲減”患者,及早診斷,及早治療,對母子雙方都至關重要。
“妊娠期女性甲狀腺疾病十分常見,建議在準備妊娠或妊娠早期積極檢查女性甲狀腺功能。”楊慧霞説,“最好在妊娠8周前對婦女、特別是對有甲狀腺疾病危險因素的婦女積極篩查甲狀腺功能。”
專家指出,對妊娠期亞臨床“甲減”婦女進行甲狀腺素(優甲樂)干預治療,啟動時機應當在12周前,對此,有人擔心,孕期用藥是否會影響胎兒?徐澈表示大可不必憂慮:“甲狀腺素的本身就是人體必不可少的一種激素,只要在干預期間密切監測甲狀腺功能,及時調整劑量,儘早達標,就可以保證正常的胎兒腦發育和後代智力發育。”
另外,徐澈提醒説,懷孕的婦女應該多吃含碘食物、碘鹽、碘化豆油、魚、蝦、海帶等,特別是患地方性甲狀腺腫的婦女懷孕後更要注意碘的攝取。尿碘水平低下的患者,必要時 應在醫生指導下,每日加服碘化鉀20—30毫克,以保證甲狀腺素的合成,這樣既有利於孕婦健康,又可預防小兒患克汀病。
不要認為安全度過了孕期就萬事大吉,還要警惕産後甲狀腺炎和新生兒甲狀腺功能減退或亢進。徐澈説,有甲狀腺疾病家族史、慢性萎縮性胃炎以及曾長期用干擾素治療的人,比較容易發生産後甲狀腺炎、“甲減”,建議孕晚期及産後6個月查一查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甲狀腺刺激性抗體等,一旦發現異常,及早干預,儘量避免産後甲狀腺炎、“甲減”的發生。
最後,徐澈建議,新生兒出生後72小時常規採足跟血行新生兒疾病篩查(含甲狀腺功能減低),如果産婦患有甲狀腺疾病,即便新生兒篩查結果正常,新生兒仍應定期復查監測甲狀腺功能。出院前必須做檢查,42天后還要到醫院做相應的檢查,今後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對嬰兒進行跟蹤檢查。(記者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