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衛生部發佈“史上最嚴”的治理抗生素濫用措施,要求醫療機構將使用的抗生素品種、數量、使用率、價格進行公示,三級綜合醫院抗生素的種類原則上不得超過50種。那麼,普通百姓對抗生素了解又有多少呢?
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近兩年時間在南京市民中隨機抽樣,進行抗生素認知使用情況調查。受訪者包括890名常住居民和957名外來務工人員,年齡跨度從18歲至70歲,涵蓋不同學歷層次和不同職業。日前,研究人員披露了相關數據和分析結論,呼籲公眾合理使用抗生素。
認知偏差多
組織此次調查的彭志行博士介紹,在抗生素認知情況的調查中,雖近七成以上的人意識到“沒有一種抗生素是絕對安全而無副作用的”,但整體研究結果並不令人滿意。近半數被調查者不知“耐藥性”與“超級細菌”為何物。經深度訪談和進一步檢測發現,僅有兩成左右的市民基本了解抗生素基礎知識與合理使用。
這種“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況,導致部分市民在抗生素的具體認知方面存在許多偏差。
近三成的常住居民和五成的外來人口認為,抗生素可有效治愈病毒性感冒,並是治療感冒的首選。“最普遍的莫過於人們感冒發燒時自己吃消炎藥。”研究人員介紹道,感冒更多是由病毒引起的,而抗生素的作用是抗菌,如果沒有細菌感染,服用抗生素是浪費也是濫用。治療病毒性感冒沒有什麼特效藥,就是適當休息、多喝水,自我痊癒。“是藥三分毒,濫用抗生素有導致耳聾、耐藥性、人體菌群失調等風險。”
對“能吃藥就不打針,能打針就不挂水”的通識,仍有近一半的受訪對象持反對意見或不知情。“國際上公認,用藥時能口服就不選擇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選擇靜脈輸液。”彭志行指出,這一原則是在大量循證醫學證據的支持下形成的。口服用藥的不良反應最輕、最慢,也最安全。靜脈輸液是把藥物直接輸入血液,如有不良反應,則最猛最快,有的幾分鐘內就置人于死地。
在外來人口中,43.8%認為新抗生素的療效要好于老的,36.5%認為抗生素越貴,療效可能就越好。事實上,每種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優勢劣勢各不同。如“老將”青黴素在日常治療由厭氧菌引起的感染疾病中仍屬首選;紅黴素對軍團菌和支原體感染的肺炎的療效藥遠遠好于價格高的碳青黴烯類抗生素和三代頭孢菌素。而新抗生素的誕生往往是因為老抗生素發生了耐藥,對現在變異的菌株治療,如果不是新的菌株,舊的抗生素要比新的抗生素效果好。而且老藥藥效穩定,價格便宜,經過長期臨床檢驗,不良反應明確。因此,選用抗生素,主要依據抗菌譜選擇,並非越貴越好,也不是越新越好。
走出使用誤區
研究顯示,74.3%的常住居民和49%的外來務工人員都曾經“不看説明書就服用抗生素藥物”,其中男性更為嚴重。近56%的常住居民和57.5%的外來人口有過“在沒有醫生處方的情況下自行服用抗生素”的經歷。
抗生素屬於處方藥,但在我國的藥品銷售過程中,患者常常是説出藥名就可買到,有的醫藥超市甚至讓顧客自己選藥。同時,因為藥店工作人員的知識水平和職業道德教育的欠缺,在盈利目的驅動下,對抗生素類藥加以推薦。
有些病人即使在醫生解釋並不需服用抗生素後仍作出這樣的要求。有的甚至還要求醫生開藥性比較強的。例如一般的發燒需要約3至4天的時間調養才能痊癒,但有些病人卻指望在兩天內康復。據報道,我國7歲以下兒童因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聾的數量多達30萬,佔總體聾啞兒童的30%至40%,而一些發達國家只有0.9%。
不少病人在服用抗生素時,總是缺乏耐心沒有完成療程。專家建議,如果病人沒有耐心完成抗生素療程,那最好就完全不要服用。否則只會造成還未完全“消滅”的病菌有重新繁殖的機會,並且耐藥性越來越強,一旦病情復發就需要更強的藥才能與之“對抗”。
據統計,目前我國80%的城市居民家中備有抗生素,由於不同的抗菌藥所能殺滅的病原菌各不相同,若藥物選用不對號,不但治不好病,還可能導致疾病加重。因此專家呼籲,當疑有感染性病症時,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不要自行使用家中儲備的抗菌藥。
使用要“知行合一”
數據顯示,近55%的市民認為自己需要抗生素有關知識的教育。然而,日常生活中依然存在不少濫用抗生素的行為。對此,南醫大健康教育專業的劉思浚老師用“知信行”模式來解釋這種現象。
“知信行”模式將人類行為的改變分為獲取知識,産生信念及形成行為三個過程。健康知識的積累要達到一定的臨界值,才能上升為信念,從而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否則就會出現上述的“知而不行”的現象,這種矛盾現象的背後就是健康教育的缺乏。
根據這一理論,在實踐中要使40%的人發生行為轉變,就要有60%的人持積極的態度參與改變行為實踐,這樣就要有80%的人相信這種實踐對其健康是有益的,要到達這個目標就要使90%以上的人具有改變這種行為所必須具備的知識。
我國是抗生素使用和生産大國,人均年消費量為138克左右,而美國為13克。在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收集的藥物不良反應報告病例中,因抗生素濫用引發的病例佔近一半,其數量和嚴重程度排各類藥品之首。近2000萬聽障殘疾人中,一半左右是由於使用氨基糖苷類抗菌藥物(如慶大黴素等)造成。每年有19.2萬人死於藥品不良反應,其中抗生素造成的佔2/3以上。
“在各年齡段、各階層開展抗生素知識教育勢在必行。”發起並主持該項課題的南醫大流行病學教授喻榮彬説,提高公眾對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所造成的危害性的認知度是當前非常緊迫的任務,應該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和培訓,特別是對醫務人員、藥店工作人員、廣大兒童家長。同時應全面提高市民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意識和能力,加強監管,必須憑處方使用抗生素藥物,加大對藥店銷售的檢查和指導力度。(記者 張曄 實習生 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