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科普
 
氣候專家解讀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10月08日 09時09分   來源:中國氣象報

  “最近三個十年中的每個十年均比1850年以來的之前任何一個十年都暖。”9月27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氣候變化2013:自然物理基礎》及決策者摘要,一經發佈,立即吸引了全世界關注的目光。和報告中描述的逐漸攀升的氣溫一樣,氣候變暖的話題再次火熱。

  氣候變暖的事實究竟是如何得出的?人類活動到底與氣候變暖有何聯絡?評估報告是如何編寫的?中國氣象局在其中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中國氣象報記者採訪了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IPCC第一工作組12次會議暨IPCC36次全會中國代表團成員巢清塵。

  氣候變暖是不爭的事實

  根據報告,“氣候系統暖化是毋庸置疑的事實,自1950年以來,氣候系統觀測到的許多變化是過去幾十年甚至近千年以來史無前例的。”巢清塵告訴記者,“相對於1961年-1990年,1880年-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約上升了0.85℃。”截取1880-2012年這段時間,是基於國際上三個獨立的氣候數據集最早的起始時間,(1850年-1880年全球器測數據有限,再之前幾乎無器測數據,難以得出科學的溫升判斷)。

  和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相比,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在很多數據方面都有了明顯進展,尤其是得到更多量化的科學數據。例如,在海洋增暖方面,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1961年以來,海洋變暖所吸收熱量佔地球氣候系統熱能儲量的80%以上;而在第五次評估報告中,1971年至2010年間海洋變暖所吸收熱量佔地球氣候系統熱能儲量的90%以上,幾乎確定的是,海洋上層(0至700米)已經變暖。與此同時,1979年至2012年,北極海冰面積以每10年3.5%至4.1%的速度減少;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大多數地區多年凍土層的溫度已升高,升溫速度因地區的不同而不同。

  這些數據説明,氣候變暖的事實更為確鑿。據巢清塵介紹,此次評估報告對整個氣候系統進行了更客觀科學的分析。和以往相比,現在使用的觀測資料在質量和數量上都有了明顯的提高,可以更全面、多角度、多樣化的描述科學事實。同時,在氣候模式方面,考慮了更多影響因子,加入了碳循環和動態植被等過程,對人類活動的認識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報告更科學客觀地描述氣候變化事實

  現實中,最近15年(1998年-2012年)以來溫度上升出現趨緩的現象引起了社會對全球變暖的一些質疑。巢清塵解釋道,氣候變化研究一般需要以30年平均值作為基準態,此次會議在審議IPCC報告時,也有國家提出15年太短,不適合進行氣候變化評估。但是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認為決策者和公眾對最近15年溫升趨緩現象很關注,有必要對這一現象給予解釋。

  為此,報告指出由於自然變率,基於短序列的氣候趨勢對起始年和終止年的選擇很敏感,一般不能反映長期的氣候趨勢,比如,過去15年正好開始於一個強厄爾尼諾年。這段時間增溫趨勢減弱是因為輻射強迫和氣候系統內部變率的減弱,二者的貢獻率不相上下。輻射強迫趨勢減弱主要是因為火山爆發和現有太陽週期處於下行階段,而內部變率有可能是由於海洋熱量分佈不均。

  她指出,在對氣候模式的評估中,也強調了模式對最近15年模擬的偏差。同時,報告也説明部分模式在對溫室氣體和其他人為強迫增加的響應估計過高,也是模式對近15年模擬不夠好的原因。這些都是基於科學態度,客觀地描述了現有氣候模式性能的不足。但這一不足,不能掩蓋模式在對過去60年長期氣候趨勢與實際觀測較為一致的肯定。

  人類活動影響極可能是氣候變暖主因

  IPCC對氣候變化事實和趨勢的最新評估結論顯示,人類活動的影響極有可能是導致20世紀中葉以來氣候變暖的主要因素。這一認識得益於對氣候系統更好的認識,巢清塵表示:“科學家對氣候變暖的歸因認識更加深刻,受人類活動影響的證據更強。”

  和過去相比,人為輻射強迫更強。這就是指,總輻射強迫是正值,並導致了氣候系統的能量凈吸收。自1750年以來輻射強迫的最大貢獻者來自大氣CO2濃度的增加。2011年與1750年相比,人為總有效輻射強迫估計值為每平方米2.29瓦,2011年人為總有效輻射強迫估計值比2005年高43%。

  根據報告,人類活動極可能(95%以上可能性)導致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的大部分(50%以上)全球地表平均氣溫升高。其中,溫室氣體在1951年至2010年間可能貢獻了0.5℃至1.3℃。在一系列情景模式下,相對於1986年至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氣溫在2016年至2035年將升高0.3℃至0.7℃,2081年至2100年將升高0.3℃至4.8℃。到2100年地球溫度可能上升超過2℃,這是各國政府承諾保持的臨界值。這表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壓力可能將更大。

  IPCC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托馬斯·斯托克説:“根據最低的情景模式,到本世紀末,與1850年-1900年相比,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將可能高於1.5℃,而根據兩個較高的排放情景,升溫可能超過2℃。隨著氣候變暖,高溫熱浪將變得更加頻繁,且持續時間更長。濕潤地區將有更多降水,而乾旱地區的降水將變得更少。”這説明,在未來極端性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概率可能將進一步增加,而人類則需要更多的應對措施來避免自己受到不利的影響。

  中國科學家參與人數是最多的一次

  根據巢清塵介紹,IPCC第二工作組和第三工作組的報告將分別於2014年3月和4月公佈,第五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的綜合報告將於2014年10月公佈。第一工作組報告是十分重要的基礎,併為評估氣候變化影響及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堅實基礎,對於今後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9月23日至26日,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率中國代表團出席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第12次會議暨IPCC第36次全會,代表團成員來自外交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中國氣象局等單位。IPCC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秦大河説,中國政府和科學家在此次報告的起草和審議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共有18名中國科學家參與起草報告,是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有所提高。

  巢清塵告訴記者,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從2008年開始編寫,作為IPCC國內工作的牽頭單位,中國氣象局發揮了重要作用。從確定編寫報告大綱到推薦編寫作者,從專家、政府評審到最終定稿,評估報告幾經磨礪,最終出爐。此次報告中可以看到中國在地表大氣觀測、古氣候模擬、雲和氣溶膠和模式評估等方面在國際氣候研究進展明顯,其研究成果在評估報告中引用較多。中國的5個氣候系統模式參與了其中的評估與模擬,國家氣候中心研發的氣候模式錶現較好。(記者 吳越 張永)

 
 
 相關鏈結
· 氣象科普:哪些運動雷擊風險高?
· 氣象科普:“摩天樓”與城市小氣候
· 氣象科普:氣象乾旱不等同於農業乾旱
· 氣象科普:如何對災區帳篷進行防雷
· 氣象科普:冬春季節多發哪些災害性天氣
· 氣象科普:霧霾從哪來到哪去?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