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10月5日專電(記者 淩軍輝)一批清代和民國時期的月餅模子日前在南京博物院亮相,讓今天的人們得以重溫以前自製月餅的那股子熱鬧勁。
在南京博物院民俗廳入口處,記者看到古董月餅模子齊刷刷挂了一排。雖然大小形狀各不相同,但基本構造都是在一塊木頭上挖出凹槽,裏面雕著各種不同的吉祥花紋。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做月餅時,把麵粉、餡料和好後,往凹槽裏面填實在了,然後把模子翻過來,轉著圈在桌邊均勻地敲打,一個漂亮的月餅雛形就掉在你手心裏了。因為敲打,所以過去老百姓又叫打月餅。
據了解,這些月餅模子都是從江浙民間徵集來的,從清代到民國時期的都有,年數多的有一二百年,少的也有七八十年。這些模子大都用質地堅硬、紋理細膩的梨木或桃木製成,有的只有一個月餅槽,但多數有3-4個月餅槽,最多的一塊有16個月餅槽。
此外,月餅槽的大小形狀也不一樣。記者見到兩個最大的月餅槽直徑將近15厘米,裏面一個刻著嫦娥奔月,一個刻著和合二仙,非常精美。除了基本的圓形,還有各種動物、水果形狀的小模子,每個只有乒乓球大小。專家説,這些小模子是專門用來製作給小孩子吃的小月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