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瀋陽4月4日專電(記者 魏運亨)清明節到了,學者稱,我國有25個民族過清明節,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烏丙安説,與西方人比較,東方人特別是中國的漢民族,祖先觀念非常濃厚,兩千多年來,清明節追思先人成為漢民族傳承不息的特有文明。
烏丙安教授指出,受漢族文化的影響,我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習俗。有一些少數民族清明節過得比漢族更有味,比如壯族對祭掃祖先陵墓十分看重,屆時要全家出動,帶上五色板、肉、香燭、紙幡等到祖墳去上供,行拜禮;土家族在清明節這一天要上墳挂青,家裏要吃豬頭肉,有“清明酒醉,豬腦殼有味”的説法;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些地方,至今仍然保留古風,清明節要上山採艾蒿,洗凈切細後,與糯米、臘肉、蒜苗、五香、鹽等混合蒸熟,叫“清明粑”。一些民族在清明踏青郊遊時,還逐漸加入了盪鞦千、放風箏、踢球等豐富多彩的健身娛樂習俗。
清明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之一,去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