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2月21日專電(記者 王海鷹)“正月十五鬧元宵”,一個“鬧”字,把中國“狂歡節”熱烈嬉鬧的氣氛揭示得淋漓盡致。民俗專家説,古時候人們過元宵節是徹夜狂歡。
山東民俗學會副秘書長張勃介紹,元宵節時,人們張燈結綵,吃元宵、放焰火、舞獅子、舞龍、踩高蹺、跑旱船、逛燈會……種種歡慶活動,使元宵節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
唐宋時,城市一般都有規模盛大的燈會,入夜城門也不關,以方便鄉民進城觀燈。就連平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大家閨秀,在元宵節之夜也可以出門觀燈。唐代燈市有時還有樂舞百戲表演,眾多青年女性在燈火下和著節拍載歌載舞,名曰“踏歌”。
關於元宵節的徹夜狂歡,唐宋有不少詩文佐證。如唐代詩人崔液的“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上元夜》)。宋代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也説:“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東京夢華錄》中也記載宋代都城開封元宵放燈的盛況:“盡陳華燭,光彩奪華,直至達旦。”由此可見,當時元宵佳節,滿城花燈齊放,人們通宵達旦歌舞笙樂,盡情狂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