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6月3日專電(記者黃興華)又到粽子飄香時節,端午源頭再次引起廣泛關注,3日,在湖南汨羅市舉辦的端午文化論壇上,來自國內相關專家探尋端午源頭,共話端午習俗。
舊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每年的這一天,我國民間有劃龍舟、包粽子、辦詩會紀念屈原的習俗。久而久之,有人認為端午節“起源”于營救和紀念屈原。
“端午本為與屈原無關的時令節日,”華中師大楚學研究所教授、所長蔡靖泉認為,“先秦時期,五月五日,古人往往通過舉行一些活動祈求豐收、禳除災害。魏晉南北朝時期,紀念屈原逐漸成了南方端午節活動的主要內容,一些本為祈禳的活動也與屈原聯絡起來。”
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流放汨羅江畔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聞訊楚都被攻陷後,悲憤交加,懷沙自沉汨羅江。沿岸百姓紛紛引舟搶救,沿水招魂。此後每年的這一天,當地群眾都要舉行這樣的活動,表達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之情。兩千多年來,這個駕舟相救的場面被沿襲演變,成為每年端午節的“龍舟競渡”,並逐漸擴展到全國各地和世界一些國家和地區。
中國民協節慶委員會主任李漢秋則分析,端午節的龍舟與水網地區先民對龍圖騰的崇拜有關,但在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過程中,後代人往往模糊了先民遺風的真正動因,而是根據自己時代和地域的生存環境和意識,對先民的遺風作出合乎自己邏輯的解説。各地區的“解説”又往往與紀念本地域的先賢挂上鉤,形成民間傳説,如端午節龍舟競渡和包粽子,楚人挂上了屈原,便是典型一例。
據了解,端午紀念屈原的習俗,自汨羅江畔的楚人獻給屈原後,迅速向周邊地區傳播,逐漸成為全國性的端午習俗。
湖南省文聯副主席張勁松認為,端午習俗雖然並非源自屈原,但如果沒有將屈原人格精神注入端午習俗,端午可能在歷史的傳承選擇中不過是一般性的地方節日,絕不可能成為中華民族的大節,歷經千餘年而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