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2月15日電(記者 周潤健、蔡玉高)正月十五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天上明月高懸,地上綵燈萬展。民俗專家表示,元宵佳節,又稱“燈節”,在這天觀燈、賞燈、猜燈謎是必不可少的節日內容。
天津社會科學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説,元宵節俗稱“燈節”,燈是這個節日最大特色。從正月十三“上燈”開始,市面上便出現各式花燈,供人採買;正月十四“試燈”,各處紛紛搭起燈棚,預慶元宵;正月十五“正燈”,各處有燈會賽花燈;正月十八“落燈”,燈節結束。
一般認為,元宵節賞燈的習俗開始於漢朝。據説東漢明帝十分提倡佛法,為弘揚佛法,便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流傳到民間。
此風俗歷代相沿,到唐宋時期,達到極盛。當然這也得益於東漢末年蠟燭的出現以及蠟燭在魏晉時期的廣泛應用。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漢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長到三夜。期間,皇宮裏、街道上處處挂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樹和燈樓等,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
宋元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達,賞燈活動更加熱鬧,燈市常常綿延數公里,燈會的時間更延長至五天,燈的樣式也更加豐富。
到了明代,連續賞燈十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而且又增加了戲劇表演,燈市所用的綵燈,也演繹出“絹燈”“走馬燈”“孔明燈”“橘燈”等。
到了清代,宮廷不再辦燈會,賞燈活動也縮短為三天,但是民間的燈會仍然壯觀,除燃燈外,還放煙花助興,後來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的內容。
觀燈賞燈,自然少不了燈謎遊戲。民俗專家介紹説,從宋代開始,就出現了燈謎,讓觀燈的人們在賞燈之際進行猜謎活動。由於燈謎既可以啟迪智慧又饒有趣味,千百年來一直深受人們喜愛,至今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