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國家藝術院團在大力開拓演出市場的同時,堅持公益性演出,以“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和“三下鄉”的演出方式,將高水準的藝術表演送到了大學校園與邊遠農村。國家級藝術表演團體的主力陣容,經過千錘百煉的經典演齣劇目,在近百所高校和30多萬名基層觀眾中産生了強烈的反響。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並逐步完善、文藝舞臺日益豐富多彩、流行娛樂方式五花八門的今天,國家藝術院團以一流的演出水準和公益性演出的方式,凸顯出自身的作用。
高雅藝術走進校園走入基層
高雅藝術走進校園、走入基層是文藝院團多年堅持的傳統,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2006年9月,經過長時間的醞釀和籌劃,在教育部、文化部、財政部三部委的共同努力下,“2006年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進入實施階段。
中國京劇院150余位演職員輾轉6000多公里路程,奔赴四川大學、武漢工程大學等16所大學,舉辦了16場演出、16場講座,召開兩次座談會、一次新聞報告會,所到之處無不受到師生們的熱烈歡迎,也得到了各地媒體的熱情追捧。
中央歌劇院21天時間裏分別在杭州、武漢、重慶和成都4個城市的18所高校演出19場。整臺音樂會以《卡門》和《茶花女》中最膾炙人口的唱段為主線,全面介紹了歌劇的劇情、歌劇展開故事的藝術創作手法和表現形式,麼紅、馬梅、黃麗莉、柳紅玲、杜吉剛、王豐、李兵、賀磊明、王立民等一批優秀歌唱家帶來的美好藝術,讓莘莘學子們深深地陶醉。
中央民族樂團一行80余人分別在遼寧、江蘇、重慶3個省、市的15所高校舉行了15場大型民族音樂會,5萬多名師生現場觀看了演出,所有的學校都對音樂會進行了現場直播,通過學校閉路電視觀看演出的師生不計其數。無論是充滿民族特色的《春節序曲》、《牧民新歌》,還是現代風格的《新編十面埋伏》、《石板腰鼓》,獲得了一次次熱烈的掌聲。
國家話劇院帶著《青春禁忌遊戲》和《哥本哈根》在蘭州、西安、重慶的5所高校演出15場;中央民族歌舞團在廈門演出了4場特具風情的民族歌舞《請你跟我一起來》;中國兒藝在南京和蘭州演出了6場《韶山出了個毛澤東》;中國交響樂團、中國歌劇舞劇院、中國東方歌舞團……1200多名文藝工作者在3個月內奔赴14個城市的近百所高校,免費為十幾萬大學生奉獻了100多場高雅藝術演出。
與此同時,受中宣部、文化部委派,中國京劇院、中國歌劇舞劇院、中央歌劇院分別赴東北老工業基地、貴州省、雲南省進行“三下鄉”慰問演出,在為期兩個月的時間裏,在工廠空地、學校操場、街心廣場等普通百姓聚集的地方,為30多萬名觀眾送去了豐富多彩的節目。當看完中國歌劇舞劇院的演出後,來自貴州省荔波這個當年紅軍駐紮過的布依村寨的姚老漢激動地説:“天氣這麼寒冷,他們穿著單薄的衣服,連續給我們表演近4個小時,為人民服務的寶貴精神,還在代代相傳啊!”
樹立國家院團的藝術品牌
無需諱言,在各種文化娛樂方式越來越豐富的今天,舞臺演出早已不是最重要的文化消費方式。特別是電影、電視、網絡等各種文化與傳播方式的普及,使人們的欣賞習慣和欣賞水平有了很大變化。但是,高雅藝術的魅力、舞臺藝術的獨特觀賞方式,是其他文化娛樂所不能取代的。無論是身處大學校園的師生,還是邊遠地區的普通百姓,他們都渴望欣賞到高雅藝術,特別是國家級藝術表演團體的一流演出。這,正是高雅藝術進校園、下基層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礎,而三部委的高度重視,是這次“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取得成功的保障。
為了讓師生們與京劇藝術更加貼近,中國京劇院選擇了一批適合學生們欣賞的京劇優秀摺子戲、紅色經典演唱會和近年來新創作並獲得諸多獎項的劇節目,如傳統戲《鎖麟囊》、《拾玉鐲》、《鬧天宮》、《八仙過海》,現代戲《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選段,《紅色經典》演唱會以及新創作的《圖蘭朵公主》等。演員陣容包括于魁智、李勝素、李海燕、江其虎、管波、鄧敏、黃炳強、魏積軍等,還特別邀請了老藝術家李長春、安雲武、陳俊傑等,近20位一級演員組成的強大陣容,讓觀眾欣賞到了中國京劇院的最高藝術表演水平。中央民族歌舞團專門設計了針對大學生的演出方案,以少數民族生存環境為背景,結合各民族性格和原生態歌舞特色,並加入了許多時尚元素,演繹、體現了各少數民族的生活勞動場景。中央芭蕾舞團在天津、北京兩地的高校舉辦的10場演出,先是由主持人簡短講解芭蕾的基本知識和中國芭蕾的發展歷史,再由芭蕾大師徐剛、張華芳輪流主持課堂訓練表演部分,將演員們平日裏堅持不懈的基礎訓練展示在舞臺上,一下子拉近了師生們與芭蕾舞這一高雅藝術形式的距離。隨後的《大紅燈籠高高挂》片斷、《紅色娘子軍》片斷,《卡門》雙人舞,《天鵝湖》中的西班牙舞,現代舞《透》、《回憶》……從古典芭蕾到現代芭蕾,涵蓋了中芭近年來最高水平的節目。“當晚看了演出,好棒,突然愛上了芭蕾,愛上了中芭!”學生們在博客上的留言,表達了大學生們的共同心聲;為了使演出獲得最好的效果,各大學都非常配合,將音樂會的主要演齣劇目、演員通過網站、宣傳欄告知學生們,有的學校還通過閉路電視轉播演出實況;每場演出前,各院團都安排了相應的講解,對大學生們進行高雅藝術知識的普及和欣賞的介紹,不少場次的演出還有互動環節,吸引了大學生參與的興趣,使演出獲得了最佳效果。
對每年都要進行的“三下鄉”活動,國家藝術院團也拿出了最好的水平。中國京劇院派出了李世濟、劉長瑜、李長春、張建國等19位一級演員,送上了《龍鳳呈祥》、《紅燈記》、《杜鵑山》等觀眾耳熟能詳的經典唱段;中國歌劇舞劇院創排了大型開場歌舞《開門紅》,盧秀梅、王振通、孫學翔、于海燕、莫小鳳、大兵都帶來了大家熟悉的代表劇目;中央歌劇院麼紅、馬梅、劉珊、王豐、王立民、宋學偉等組成了最強陣容,樂隊指揮則由劇院音樂總監余峰和高偉春擔任。
國家院團的主力陣容、精挑細選的經典劇目,使走進劇場的大學生們領略了高雅藝術的無窮魅力,也讓許多基層百姓近距離看到了國家級院團的演出。大學生們紛紛在博客上寫下了熱情洋溢的感言,而“三下鄉”演出現場感人的氣氛讓演員們久久不能忘懷。
公益性演出的深層思考
這些年,隨著文藝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各藝術表演團體積極開拓演出市場,適應市場經濟規律,在演出場次、演出收入上狠下功夫。2006年,國家藝術院團演出總場次達到了1700場,演出總收入突破了1.2億元。與此同時,國家院團始終堅持社會效益優先的觀念與思路,在演出市場與公益性演出兩方面確立了自己的地位與形象。
作為國家藝術院團,她存在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將全部目標放在市場經濟效益上,其示範性、導向性,創作優秀劇目、培養優秀人才,以及最終為大多數老百姓服務的目標,決定了國家級院團始終要將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放在重要位置。隨著民營藝術表演團體雨後春筍般出現,國家院團在數量上不是最多的,但在質量上卻必須是最高的;其在市場上演出的場次不可能最多,但影響力應該是巨大的;其不以經濟營利作為唯一目的,但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應當是最高的,並應當以高水準、高質量的藝術創造,以代表時代最高藝術成就的演齣劇目,起到主流作用。
2006年的“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和“三下鄉”活動所取得的突出成績,帶給我們許多進一步的思考。無論是進校園活動,還是“三下鄉”慰問,都是免費的演出形式。以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來説,是一次跨行業、跨部門、跨級次資源的整合。國家財政撥付專項資金1800萬元,平均單場補貼約11萬元。由政府購買文藝院團的演出服務,免費提供給大學生,將經典的高雅藝術普及進入校園,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引導青年觀眾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審美觀念;另一方面,對國家藝術院團的扶持方式進行改變,從單純的經濟扶持到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院團多演多得、少演少得、不演不得,引入績效考核的概念,有利於文藝團體進一步面向市場、面向觀眾,達到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進一步思考公益性演出的話題,在政府轉變機制、文化體制改變不斷走向深入的今天,是不是還可能由政府直接向社會購買除國家院團之外的高水平演出,作為公益性演出,提供給大學校園或老少邊窮地區?也就是説,只要是老百姓真正喜聞樂見的精神産品,不管它是由國家院團還是民營單位所創造,都可以納入到政府購買的範圍,公開招投標,進行公平競爭,一方面以公益性演出保證普通百姓特別是老少邊窮地區觀眾的文化權益,另一方面也利用市場經濟規律優勝劣汰,在競爭中不斷提高藝術表演團體的總體水平?也許還有許多許多問題值得我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