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機械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基礎,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標誌。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既是改善農業生産條件、提高農業勞動生産率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整體水平的重要手段。近年來,在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下,我國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農機裝備總量持續增長,主要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作業水平持續提高,為確保糧食豐産豐收,促進農業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成效顯著
隨著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業勞動力結構快速變化,農民對農機作業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農業對農機應用的依賴越來越明顯。為了推進農機化發展,2004年全國人大頒布實施了《農業機械化促進法》,依法促進農機化發展,中央連續5個一號文件都對發展農業機械化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並對農民購置農業機械實施補貼政策。各地認真執行國家關於農機化發展的法律法規和各項方針政策,著力提高農機裝備水平、農機作業水平,農業機械化呈現出持續快速發展的態勢。全國農機裝備總量持續增長,特別是大中型、高性能、田間作業機械發展較快,裝備結構逐步改善。2007年全國農機總動力達到7.69億千瓦,比2003年增長了26%,大中型拖拉機達到205萬台,聯合收割機63萬台,水稻插秧機達到15.6萬台,分別比2003三年增長110%、75%和160%;馬鈴薯、花生等經濟作物生産機械、林果業、畜牧業、漁業機械增速也較快;各地農機銷售市場持續保持産銷兩旺地勢態。農機作業水平不斷提高,一些關鍵環節機械化技術實現突破。2007年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42.5%,比2003年提高9個百分點,農業機械化從初級階段步入中級階段,實現歷史性跨越。小麥、水稻、玉米三大糧食作物中,小麥機械化水平超過80%,基本上實現生産全過程機械化,水稻收穫和栽插、玉米機收等薄弱環節機械化技術實現突破,推廣應用速度加快。馬鈴薯、油菜、棉花、甘蔗、牧草生産關鍵環節的機械化技術的試驗示範取得新進展,特色經濟作物、畜牧業、漁業、林果業、農産品加工機械化不斷推進。
二、農機化對促進糧食豐産豐收發揮了重要作用
各地突出抓好重要農時、重點作物、關鍵環節和糧食主産區的機械化生産,大力推廣土壤深松、精量播種、化肥深施、節水灌溉、保護性耕作、水稻機插秧、玉米機收、秸稈粉碎還田、高效機械化植保等農機化新技術,積極組織農業機械搶收搶種、抗旱排澇、病蟲害防治,大規模開展農機跨區作業,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産力水平,為促進糧食增産、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做出了積極貢獻。東北地區推廣機械深松作業,通過深松整地打破犁底層,加深土壤耕層,減少徑流,防止水土流失,建立起宏大的“土壤水庫”,提高了抗旱排澇能力,增産效果明顯,每畝增産150~200斤。水稻産區積極推進水稻機械插秧,畝均降低成本30元、增産50斤以上,且抗病蟲害、抗倒伏性好。育秧秧田利用率比常規育秧提高8~10倍。乾旱地區使用機械進行保護性耕作,實施秸稈還田利用,平均減少耕地表土流失量40%~80%,增加土壤蓄水量17%,減少農田揚塵量50%以上,提高了地力,改善了大氣環境,節本增效明顯,畝均降低生産成本15~30元,糧食增産5%以上。實施機械施肥、高性能植保機械噴藥分別可節省40%的化肥、35%的農藥,機械化精少量播種小麥不僅節省30-50%的種子,每畝還能增産約50斤。大規模開展跨區機收推動了收穫機械化快速發展,不僅加快了搶收搶種進度,爭取了農時,而且減少收穫環節損失5-8%,據測算,今年“三夏”期間,機收小麥可減少糧食損失40億公斤。血防地區實施“以機代牛”工程,以機耕代替牛耕,切斷血吸蟲傳染途徑,促進了血防工作開展。
另外,農業機械的應用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産效率。小型耕整機耕地的效率是牛耕的5倍;人工插秧每天插半畝,機插每天10畝;使用大中型農業機械進行耕整地、精量播種、收穫作業的效率,是人工的40倍以上;一台水稻聯合收割機可替代200多人工作量,甘蔗聯合收穫機可替代1000多人。在時間緊、自然環境惡劣的情況下,搶收搶種、抗災減災,農業機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發展農業機械化是緩解日益突出的勞動力季節性短缺矛盾,保障農業生産穩定發展的重要措施。
三、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
儘管近年來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速度較快,但總體水平還比較低,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只相當於韓國70年代水平,許多勞動強度大的生産環節農機化發展滯後。水稻栽植機械化水平只有11%,玉米機收只有7%,馬鈴薯機收、花生機收發展剛剛起步,油菜、甘蔗、園藝作物等優勢農産品種機收環節基本空白。區域農業機械化發展也不平衡,雖然全國機耕水平接近60%,但還有10個省機耕水平低於40%,四川、重慶機耕水平只有20%左右,很多農村勞動力轉移比例比較大的地區農業機械化水平還未能得到相應的提高。
目前,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的條件具備,時機成熟。廣大農民和我國農業對機械化作業的需求呈現全面、剛性增長的態勢。經過多年實踐,我國探索出了以“政府扶持、市場引導、社會化服務、共同利用,提高效益” 為主要特徵的中國特色農機化發展機制,能兼容不同的農業生産規模、經營體制、生産力水平,具有廣泛的適應性。我國發展農業機械化的社會氛圍、經濟能力、工業基礎、技術條件具備,時機成熟。只要加強宏觀引導,輔以綜合的政策、財政支持,加快解決制約發展的突出問題,一定能促進農業機械化又好又快發展,在2020左右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為我國農業穩定發展提供有力的物質條件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