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能源結構轉變,構建未來可持續能源體系
中國科學院啟動太陽能行動計劃
記者從今天(12日)召開的中科院2009年工作會議上獲悉,2008年12月23日中國科學院黨組正式批准啟動實施太陽能行動計劃。
能源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當今國際政治、經濟、國家安全、外交關注的焦點,我國作為發展中大國,對能源的需求日益旺盛,維護國家能源供應安全,應對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和凸顯的氣候變化壓力,建設穩定、經濟、清潔、高效、安全的能源體系,對於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至關重要、刻不容緩。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將能源科技創新作為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突破口和主要抓手,緊緊抓住並充分利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能源需求快速增長創造的巨大市場空間和工程實踐機遇,集中力量,創新體制機制,強化基礎,重點跨越,建設世界一流的研究平臺,積聚世界一流的人才隊伍,創造世界一流的能源科技成果,振興我國能源裝備製造業,為構建穩定、經濟、清潔、高效、安全的能源供應利用體系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中國科學院創新三期以能源科技創新為重點領域之一,在致力於節約、清潔、高效、綜合利用化石能源科技的同時,致力於發展先進可再生能源科技,為進一步加強太陽能利用方面的研發力度,提升我國在太陽能方面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實力。
太陽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據測算,每年太陽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相當於全球年能源消耗總量的近萬倍。我國太陽能資源豐富,全國三分之二的國土面積年日照小時數在2200小時以上,沙漠面積大,具有發展太陽能的巨大潛力。太陽能利用過程清潔,能夠有效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是最具發展潛力的可再生能源。
美、日、歐各國從70年代就開始部署太陽能的研究,尤其日、德、澳等國家持續投入。為促進太陽研究與應用,1996年,聯合國召開世界太陽能高峰會議,發表了“哈拉雷太陽能與持續發展宣言”,“ 世界太陽能10年行動計劃”,“國際太陽能公約”,“世界太陽能戰略規劃”等重要文件。美、日、歐各國均一方面持續部署研發,另一方面,加快推進應用,例如德國推行太陽能“家庭計劃”、“十萬太陽能屋頂計劃”。日本出臺“太陽能發電普及行動計劃”,爭取3-5年後使太陽能發電價格減半。到2020年,使太陽能發電量增加為2005年的10倍。近年來,我國太陽能相關企業發展迅速。
發展能源科技,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能源解決方案是中國科學院的重要使命和責任之一。尤其進入三期創新以來,為了跨所、跨學科組織重大能源科技研發,專門成立了先進能源科技創新基地。2008年,中國科學院先進能源科技創新基地組織專家、學者對我國能源産業進行了系列調研,尤其是重點調研了近幾年迅猛發展的太陽電伏産業。調研中發現,我國光伏産業發展迅速,為經濟注入了活力。
太陽能産業必然是未來的重大能源産業,創新型大國必須主導這一産業的發展。太陽能作為未來主要的可再生能源受到國際上高度重視,其應用顯示巨大潛力。但由於其成本目前尚不能與傳統能源競爭,大規模利用尚待解決諸多科學和技術的重大關鍵問題,而我國太陽能研究目前力量分散,基礎相對薄弱,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創新能力,嚴重制約我國在這一領域的未來發展。
面對挑戰和機遇,根據我國太陽能科技和産業調研、分析,中國科學院組織相關院士、專家,研究制定了太陽能行動計劃。該計劃以2050年前後使太陽能作為重要能源為遠景目標,確定2015年分佈式利用、2025年替代利用、2035年規模利用三個階段目標,從光伏、光熱、光化學、光生物等太陽能轉化利用的幾個主要途徑所涉及的關鍵科學問題作為突破,並在核心技術研發、應用示範和轉移轉化等幾個層面實施太陽能行動計劃。中國科學院通過啟動這一計劃,舉全院之力,並聯合全國相關科技力量,特別重視加強新原理、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藝的突破,推動産學研結合,儘早使太陽能成為經濟上可以大規模利用的能源。
太陽能行動計劃的實施,將形成支撐我國太陽能産業發展的科技創新體系,在國內建設若干太陽能技術公共平臺和研究中心,最終形成從基礎、應用到市場的太陽能利用科技創新價值鏈,引領太陽能科技發展,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