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人才搭建廣闊的發展平臺
——西部大開發以來陜西省人才開發工作綜述
“陜西省博士後設站規模居全國第四,出站的博士後84.6%都留在本省工作。”2009年11月,一條振奮人心的消息被各大媒體披露。
作為一個曾經被人才流失困擾的省份,西部大開發十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人才工作,緊緊圍繞建設西部強省目標,大力實施人才強省戰略,不僅遏制了人才大量流失現象,而且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取得顯著成績。據統計,截至2009年12月,全省專業技術人才達123萬人,培養新技師8.8萬名、高級工24.5萬名,為推動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智力保障。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可是改革開放後的相當一段時間內,陜西省人才大量流失,甚至每年高達數千人之多。“要把陜西建成西部經濟強省,必須把人才工作列入重大議事日程,與研究經濟工作一樣通盤考慮,統一部署,整體推進。”在實施西部大開發過程中,陜西省各級黨委、政府統一認識,樹立起抓人才工作的危機感、緊迫感和責任感。
為使人才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從2004年起,省財政每年在預算內安排1000萬元人才專項資金,用於重點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和優秀人才獎勵及項目資助。2006年起,陜西省還每年安排5000萬元,用於實施農村基層人才隊伍建設振興計劃。同時,各級人事、勞動保障部門以創新為動力,不斷深化人事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先後出臺了一系列穩定、吸引、激勵、使用人才的政策,為支持各類人才在陜創業、施展才華搭建了廣闊舞臺,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高層次人才位於人才資源的“塔尖”,是本行業或本領域學術前沿的帶頭人。在人才開發工作中,陜西省大力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實施了“三五人才工程”,分別培養選拔第一、第二、第三層次人才81名、1369名、5600名。選拔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78人,省有突出貢獻專家102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520人,國家級“百千萬人才工程”97人。推行博士後研究制度,設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09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59個,共培養博士後1546人。
“農村既造不出人才,也引不來人才,更留不住人才。”這句話,道出了陜西省10年前農村人才工作的尷尬狀況。面對人才匱乏對農村經濟社會的嚴重制約,陜西省大力實施“十一五”期間農村基層人才隊伍振興計劃,開展了基層公務員、農村教師、鄉鎮醫療衛生、鄉鎮農技隊伍和支農支醫支教、學歷教育、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等“七大工程”,共為基層招錄和選派高校畢業生6578名,選派支農支醫支教人員近2萬名,基礎教育、基層站所多年未進大學生的狀況正逐步改變,推動了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此外,陜西省還選拔、培養出50多萬名農村鄉土人才,起到了“培養一批能人,帶動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經濟”的良性發展效應。
陜西高校眾多,人才資源豐富,但是存在人才結構不合理,分佈過於集中等問題。為此,針對急需人才,陜西省加大智力引進與國際人才交流力度,鼓勵和吸引省外、國外人才來陜工作。10年來,全省積極通過科技産業園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留學人員創業園等創業載體吸引人才,利用果業、畜牧業、高新技術等特色産業招攬人才,先後與21個國家的30個機構建立了人才交流合作關係,引進外國專家1.3萬名,利用專項經費執行引智項目2401個,吸引了6367名海外留學人員回國來陜工作或創業,轉化科技成果1000多項。
市場需要“高精尖”的白領人才,更需要熟練掌握複雜技能的“藍領”人才。在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過程中,陜西省通過實施“人人技能工程”計劃,優化了職業培訓環境,推進了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的健康發展。僅2008年,全省就投入293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補助及獎勵培訓機構和高技能人才,建成了12個高技能人才基地、新建16個實訓基地。到2008年底,陜西省技能勞動者中高技能人才的比例由2003年的11%(約9.5萬人)上升到21%(約46.2萬人),高於全國17%的平均水平。(記者 李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