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月29日從四川省政府網站獲悉,《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牧區跨越式發展的意見》于近日下發。《意見》明確了四川省牧區跨越式發展目標:力爭用5至10年時間著力解決制約四川省牧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根本性問題,實現牧區跨越式發展,到2020年與全省同步實現小康社會。
四川省牧區包括甘孜、阿壩、涼山三個民族自治州的48個縣(市),幅員面積佔全省的61.3%,擁有天然草原2.45億畝,是全國五大牧區之一。
《意見》強調,必須從牧區實際出發,以生態保護為前提,以生態産業發展為重點,堅持生態優先、協調發展,以人為本、改善民生,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自力更生、政府扶持的原則,推進牧區跨越式發展。
根據《意見》,牧區政府要結合實際研究制訂具體的實施方案和政策措施,建立績效考核和獎勵制度。
關鍵詞:發展目標
牧區跨越式發展“兩步走”
《意見》提出,力爭用5-10年時間,實現四川省牧區跨越式發展目標。
到2015年——全面完成草原承包和基本草原劃定工作,基本實現牧民定居點和彝家新寨公共服務設施配套,牧民收入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地區生産總值在2010年的基礎上增加1倍以上,自我發展能力穩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和可及性明顯提高。
到2020年——全面實現草畜平衡,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牧民收入達到全省平均水平,生産總值在2015年的基礎上翻一番以上,發展內生機制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務能力達到全省平均水平,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關鍵詞:發展生態産業
打造重要的世界旅遊目的地
旅遊業是牧區跨越式發展的突破口。《意見》提出,要加快發展牧區旅遊業,修訂和完善牧區旅遊開發規劃,加強自然遺産、國家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和重要濕地管理,緊緊圍繞大香格里拉、大九寨、邛海-螺髻山等精品旅遊區建設,打造一批國際精品旅遊線路,把牧區建設成為重要的世界旅遊目的地。要結合牧民定居行動計劃和彝家新寨建設,加快引導和實施“千百萬牧(農)家樂”工程,推進牧區鄉村生態旅遊;要加快發展以草原風光、民族風情、宗教文化為特色的草原旅遊業,以旅遊業帶動和促進農牧民穩定就業、持續增收。
大力發展生態特色産業,促進牧民轉産轉業。根據《意見》,四川省將支持有條件在牧區發展的清潔能源和環境友好型的資源開發利用項目優先佈局建設並審批核準。支持建立牧區中小企業發展創業扶持基金。
2020年12月31日前,對符合條件的鼓勵類産業牧區企業減徵15%企業所得稅。鼓勵各金融機構探索開辦草地(場)及林場使用權抵押等多種抵押擔保方式,支持融資性擔保公司發展牧區業務。鼓勵和支持牧區與內地合作共建産業園區,發展“飛地經濟”。
關鍵詞:著力改善民生
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和發展條件
圍繞民生改善,《意見》強調,要加強牧區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牧區公共服務能力,改善牧區發展條件。
交通方面,四川省牧區將全力推動映秀至汶川高速公路建設,力爭“十二五”期間開工建設雅安至康定、綿陽至九寨溝、汶川至馬爾康、汶川至川主寺到九寨溝、西昌至昭通等高速公路。加快實施牧區幹線公路建設,推進環貢嘎山旅遊圈、大九寨、大香格里拉等重要旅遊幹線公路建設,全面加快通鄉通村公路建設以及牧民定居點和彝家新寨道路建設。
此外,還將開工建設阿壩紅原、稻城亞丁機場,推進甘孜機場前期工作。重點加快成都至蘭州鐵路建設、成昆擴能成都至峨眉段,加快推進成昆擴能峨眉至攀枝花段、川藏鐵路雅安至康定(新都橋站)至昌都段、川青鐵路成都至馬爾康段等的前期工作,力爭早日開工建設。
水利方面,將全面實現牧民定居點、彝家新寨安全飲水,同步解決牲畜飲水困難,建成瑪依河、白松茨巫、新華、大海子等一批水利工程,加快大橋水庫灌區二期、順河堰、崇化等水利工程前期工作,適時開工建設。
加快推進藏區牧民定居行動計劃和彝家新寨建設,抓好配套設施建設。對牧區實行連片開發、綜合治理,提高扶貧對象發展能力。重點推進寄宿制學校標準化建設,逐步提高牧區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補助標準。到2015年,牧區新農合參合率穩定在95%以上,逐步提高政府醫保補助標準和報銷比例,提高統籌層次。
《意見》強調,要充分尊重群眾意願,引導牧民積極主動參與牧區建設。牧區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要尊重科學,遵循高海拔地區建設規律。要嚴格項目監管,確保工程質量和資金安全。
關鍵詞:加強生態保護
構建長江上遊生態屏障
圍繞加強草原保護建設,構建長江上遊生態屏障,《意見》提出,四川省牧區要全面落實基本草原保護制度,到2015年基本草原劃定面積達到牧區草原面積的80%;加快草原功能區規劃工作,對高寒牧區、半牧區和安寧河谷、大渡河流域、岷江流域等區域,分類科學確定生態保護模式。建立健全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實施禁牧補助和草畜平衡獎勵,保障牧民減畜不減收。
根據《意見》,四川省將啟動實施四川省青藏高原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規劃、川西藏區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推進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加快甘孜、阿壩等高寒草地生態修復,繼續實施天然草原退牧還草工程等,積極推進牧區濕地建設和石漠化綜合治理。每年進行草原動態監測,每5年開展一次草原資源全面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