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出版的最新一期《Cancer Cell》(Cancer Cell 23, 541–556, 2013)刊發了由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與該校分子醫學研究所、基礎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合作完成的研究文章:“1B50-1, a mAb raised against recurrent tumor cells, targets liver tumor-initiating cells by binding to the calcium channel α2δ1 subunit”,該文報導了我國在肝細胞癌幹細胞標誌物和治療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張志謙研究員和邢寶才主任醫師是該篇文章的共同責任作者,是基礎和臨床相互合作的一個成功範例。
我國是肝癌高發的地區,約佔世界新發病例的55%,其中80~90%為肝細胞癌。由於大多數肝細胞癌在診斷時即喪失手術機會,且對常規化療和放療的反應有限,而那些可手術的病例又面臨高達50%的術後兩年復發率,因此肝癌死亡率極高。腫瘤幹細胞的存在被認為是腫瘤發生、發展和治療失敗的根本原因,因此發現和鑒定肝細胞癌的腫瘤幹細胞、研發針對腫瘤幹細胞的治療手段有望為肝癌的治療帶來新的曙光。
CD13、CD133、CD90、CD24、EpCAM、OV6等陽性的肝細胞癌細胞都曾被鑒定為具腫瘤幹細胞特性,究竟何種細胞為肝細胞癌幹細胞,文獻中爭議較大。來自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的研究者,利用全細胞免疫的方法,獲得了一個針對復發肝癌來源細胞係的單克隆抗體1B50-1。他們通過大量的實驗證明該抗體反應陽性的肝細胞癌細胞具有腫瘤幹細胞特性,且這種細胞在手術切緣組織的存在是肝癌復發和總生存期短的獨立危險因素。他們還進一步發現,目前文獻中已報導的標誌物CD13、CD133、EpCAM為陽性的腫瘤幹細胞主要是歸因于1B50-1反應陽性細胞的存在。1B50-1識別的抗原被鑒定為是電壓依賴性鈣通道組成亞基α2δ1(亞型5),過表達和敲減編碼該亞基的基因實驗證明,肝癌幹細胞的自我更新、耐藥、成瘤等特性可能通過調控鈣離子內流而發揮作用。1B50-1作為α2δ1(亞型5)的中和抗體可以減少肝細胞癌中腫瘤幹細胞的含量,在動物實驗中和多柔比星(Doxorubicin )聯用,對肝細胞癌有很好的治療作用。該研究發現和證明了α2δ1是肝細胞癌腫瘤幹細胞一個新的功能性標誌物和治療靶點;此外,該研究還提示手術切緣組織中α2δ1陽性細胞可能是肝癌復發的起源細胞,1B50-1抗體有可能成為靶向腫瘤幹細胞而治療肝癌的抗體藥物。該研究有助於從細胞和分子水平揭示肝癌復發的機制,研發預後判斷和治療的新方法。
該雜誌同期配發了西班牙國家腫瘤研究中心的兩位知名專家Sainz和Heeschen撰寫的題為“Standing out from the crowd: cancer stem cell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文章,對該項研究成果進行了評述,並給予了高度評價。
該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973計劃等項目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