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上午,第三屆中國濕地文化節暨東營國際濕地保護交流會上,濕地公約秘書長克裏斯托弗·布裏格斯向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頒發了國際重要濕地證書。這標誌著山東省實現國際重要濕地評選“零突破”。今年我國增加了5個國際重要濕地,至此全國國際重要濕地增至46處。
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暖溫帶最年輕、最廣闊、保持最完整、面積最大的河口濕地生態系統,總面積15.3萬公頃。黃河口濕地在蓄滯洪水、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中國乃至世界上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態地位。
上世紀70年末至90年代,黃河下游有22年出現斷流。受黃河水來沙量減少、海水侵蝕等因素影響,黃河口濕地大面積退化萎縮,濕地質量下降,生態功能受損。2002年以來,東營借助黃河調水調沙的有利時機,通過築堤修壩、蓄積淡水、引淡壓鹼等措施,完成35萬畝退化濕地的生態恢復,完善了濕地的結構,恢復了濕地功能。另外,東營市以生態補償的方式,對自然保護區核心內的農田全部收回,實施退耕還濕面積達2萬畝,現在已建成我國最重要的黑嘴鷗和東方白鸛繁殖地。東營也因此享有“東方濕地之城”的美譽。
東營市市長申長友説,經過多年努力,保護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物種不斷豐富,鳥類由建區時的187種增加到367種,數量由200萬隻增加到600萬隻,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由9種增加到12種,東方白鸛、丹頂鶴、黑嘴鷗三種珍稀瀕危鳥類種群數量分別佔全球的11.7%、15.2%和25.8%。東方白鸛由候鳥變成了這裡的“留鳥”。
省林業廳副廳長劉建武告訴記者,國際重要濕地評定有嚴格的評價體系,由濕地國際組織根據物種多樣性、濕地功能恢復等綜合指標考察認定。三年前,東營市就開始著手準備,去年底正式遞交申報材料。
近年來山東省投資15億元先後實施了黃河三角洲、南四湖、東平湖、馬踏湖、單縣黃河故道、黃河口濕地生態補水、微山湖濕地修復等一批濕地保護工程,目前全省有17處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濕地公園24個,今年又申報了11個,面積和數量都位居全國前列。“但整體上全省濕地仍面臨泥沙淤積、水體污染和盲目開墾等嚴重威脅,濕地面積減少、功能退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濕地仍然是最脆弱、最容易受到侵佔和破壞的生態系統,濕地保護管理任務仍然十分艱巨和迫切。”劉建武説。(記者 趙洪傑 通訊員 趙坤)
專家解讀 盲目開發成濕地破壞“頭號兇手”
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與森林、海洋並列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在維持生態平衡、凈化水質、涵養水源、蓄洪防旱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根據《山東省濕地保護工程實施規劃(2011-2015年)》中提供的數字,山東省有34%的濕地已經遭到盲目開墾和改造的威脅,濕地保護情況不容樂觀。特別是城市建設佔用天然濕地,成為濕地破壞、減少的“頭號兇手”。
臨沂市林業局森保站站長楊懷光多年前曾到雲南滇池濕地考察,濕地破壞的情況讓他心痛,“滇池濕地周邊,這兒圈一塊地建酒店,那兒圈一塊地建別墅,好好的濕地被破壞得支離破碎。”
他直言,濕地破壞的背後,是建設的衝動。開發商只看到經濟效益,而政府部門則更關心經濟指標的完成。“對於不産生經濟效益的濕地保護工程,開發商和政府部門興趣不濃。”
楊懷光説,相比于從農民手中、從森林中拿地,向濕地要地的成本明顯要低。而濕地優美的景色,更是成了開發商促銷的噱頭和賣點。例如杭州西溪濕地周邊的土地就被大量佔用,進行商業開發。
楊懷光認為,法律不健全,也給濕地保護增加了難度。至今,我國仍沒有一部專門的濕地保護法律,與濕地有關的法律條款多分散于《森林法》、《水法》等法律中,這容易造成多頭管理、責任不清的局面,而直接後果就是降低了濕地破壞的違法成本。
而臨沂大學水土保持與環境保育研究所副教授李修陵則認為,科研人才不足也是濕地保護難的一個因素。“真正懂濕地、了解濕地的專業人才太少,直接導致濕地保護不到位,有時候保護反而成了一種破壞。”他舉例説,一些濕地公園在建設中引進水花生,綠油油的非常好看,但水花生是外來入侵物種,危害極大。由於缺乏天敵以及超強的繁殖能力,它很容易擠壓其他物種的生存空間,造成生態災難。
記者了解到,臨沂市目前擁有濕地面積7.3萬公頃,15年來濕地面積增加了1.8萬公頃,增幅達到33%;擁有12處國家、省級濕地公園,數量位居全省前列。據介紹,臨沂濕地每年産生的生態效益總價值達到了110億元。(王洪濤 張志強 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