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近3000萬人切身利益的事業單位改革正在逐步深化,記者專訪有關專家:
事業單位改革不是甩“包袱”
解決公共服務供需矛盾,是事業單位改革根本動因
記者:事業單位改革正在進行中。請問,改革的根本動因是什麼?
薛瀾: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大多數産品或服務都能滿足大眾需求。但對事業單位所提供的各種公益性服務,如教育、醫療衛生、科技服務等,卻常常會聽到供給不足、價格昂貴、質量低下等抱怨。
這種供需之間的巨大矛盾是事業單位改革的最根本動因。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事業單位改革是手段,最根本目的是要發展由這些事業單位所提供的各種公益服務,使其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
改革要做好公益服務
記者:一種觀點認為,事業單位改革是政府要甩“包袱”,您怎麼看?
薛瀾:這種理解是片面的。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的各項與事業單位相關的主要改革措施,削減了政府給事業單位的財政撥款,促使事業單位通過收費來彌補預算的不足。
這種改革的初衷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激勵作用,改革事業單位人浮於事、效率低下的沉疴,而不是甩“包袱”。
事業單位承擔著社會職能,如公共衛生、義務教育、基礎研究等。對這些“包袱”,政府不該甩,也不能甩。這些公共服務,恰恰是過去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被忽視而又需加強的領域。所以,事業單位改革就是要把公益服務這塊“蛋糕”做大,又要分勻,以主動化解矛盾,確保社會穩定。
簡單的市場化或公營化都不可取
記者:有一種觀點認為,市場導向的事業單位改革思路不對,應當把提供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重新由政府財政全額包起來。
薛瀾:這種理解也是片面的。比如,最近廣受公眾關注的醫療改革,很多人要求由政府直接辦醫療機構,免費或低價提供公眾醫療服務。這種思路實際上很不現實。首先,目前的國家財政仍有很大困難;同時,缺乏競爭的公立醫院存在的效率低、服務差等弊病也不可忽視。
簡單的市場化或公營化都不可取。事業單位改革要放在一個更大的背景下考慮。除了事業單位自身,還要考慮其所屬服務業本身的特點、該行業整體發展的進程、經濟結構內部平衡發展及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大背景。
改善市場環境,比在事業單位自身上下功夫更有效
記者:那麼,市場機制在事業單位提供的服務中,應該怎樣發揮更好的作用?
薛瀾:首先,改善市場環境,可能比在事業單位自身上下功夫更有效。自身的改革是一種內在的推動力量,創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則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外在拉力。例如,在一些服務行業降低門檻,引入新的競爭者,對行業發展將起到有益的促進作用。
同時,有些事業單位所提供服務的行業本身就存在著種種市場失靈,需要通過各種政策手段來解決。
例如,在信息不對稱的行業中,如何加強行業監管,使得從業者行為規範,不讓“劣幣驅良幣”的現象發生,就是中國服務業發展中比較棘手的問題。
在中國市場發育不完善的情況下,政府的監管能力應該大大加強。
政府可以補貼病人等公眾服務需求方
記者:當前,對深化事業單位改革的認識還有很多分歧。
薛瀾:是的。首先是對政府和個人的責任區分方面認識還有很大分歧。由事業單位提供的公益服務中,哪些應由政府負責、哪些應由個人承擔、哪些應由政府補助,還沒有取得共識,這是一大難點。
記者:人們可能更多地是期望政府多承擔責任。
薛瀾: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政府承擔的責任越多,公眾承擔的稅負也就越多。這是一個政策的權衡過程,應當與公共預算、公共財政的體制改革相配套。在公共政策形成過程中,絕對佔優的方案很少,更多的改革需要權衡利弊。這就需要考慮怎樣形成一個機制,使各種不同的利益和社會公眾能有效地參與這種權衡,最後做出選擇。
記者:確定政府責任後,如何把政府的錢花得更有效?
薛瀾:這是另外一個難點。很多事業單位提供的服務,政府既可以通過財政方式補貼供給方,也可以通過其它方式補貼事業單位服務的需求方。
目前,政府大多數選擇前者,如公立醫院等。但另外一個思路是,把同樣的補貼補給需求方(如給病人上基本醫療保險),需求方可根據供給方的服務質量進行選擇,這樣可以促進供給方的競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不同的事業單位要嘗試不同的思路
記者:在下一步的事業單位改革進程中,需要攻克的難點是什麼?
薛瀾:下一個難點,就是改革目標和手段的多元性問題。事業單位改革有多重目標,既包括給廣大公眾提供高效優質服務,也包括給社會困難群體提供基本保障,還包括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確保公平。
不同的發展時期,不同的問題受關注程度也不同。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社會比較關注效率問題。但進入21世紀以來,社會把目光更多地放在公平問題和困難群體問題上。
記者:改革本身也很複雜。
薛瀾:是的。不要指望能通過一項研究、一項政策或一個理想模式,就能把所有事業單位的問題都解決。我希望有更多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的事業單位按照不同思路去嘗試。只有在對不同模式進行比較、借鑒後,才能真正做好中國事業單位改革這件大事。(盛若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