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的“中國文化發展戰略研究與和諧文化建設”學術討論會近日在北京舉行。眾多文化學者及官員圍繞中華文化核心價值觀、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等課題發表各自的見解。而在對當代社會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政府角色的討論中,與會者特別提到了農民工文化需求問題。打工之餘,最喜歡做的是看電視睡覺聊天?
華中師範大學國家文化産業研究中心的傅才武和陳庚在《當代社會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政府角色》一文中,以農民工、農民為對象探討了政府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傅才武和陳庚認為,在政府和工會組織以及社會各界的努力下,農民工權益保護、農民工子女就學、農民工生存生活狀態、農民工身份認同和心理適應等問題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仍然有待於豐富和提高。
2005年底,受國家文化宣傳部門的委託,華中師範大學農民工文化生活狀況調查課題組在全國14個地區就農民工文化生活問題進行了專題調查。2006年3月至5月,財政部教科文司與華中師範大學聯合組織了全國農村文化調查,對19個省(市、自治區)的70個縣(市)200個鄉鎮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實地調研。兩次大型的調研課題主要是涉及農民工群體和農民群體的基本構成、區域分佈、工作、經濟收入、居住、社會交往和文化生活等諸多方面,著重調研其文化生活方面的狀況。
調查顯示,農民工群體文化生活的總體特點是:文化生活貧乏,文化消費不足,文化需求不能得到基本滿足。打工之餘,農民工做得最多的是睡覺(35.0%)、看電視(34.7%)和聊天(25%),此外還有15.1%的人讀書看報,15.1%的人將閒暇時間花費在打牌或打麻將上,11.7%的人聽收音機。較少農民工上網(9.1%)、看電影(5.3%)、看錄相(3.9%)和上歌舞廳(2.8%)。他們最喜歡做的是看電視(33%),其次是睡覺(19.9%)、聊天(18.4%)和讀書看報(18.2%)。可見,睡覺、聊天這類休閒活動都已成為農民工的主要業餘生活,電視更是成為他們文化生活的軸心。企業提供的文化産品有待豐富
在企業文化對農民工文化供給方面的調查中,傅才武和陳庚發現,農民工所在企業提供的文化設施或文化項目從多到少依次是電視(30.2%)、圖書報紙(16.1%)、撲克象棋等(13.1%)和技術培訓(12%);而農民工對企業的文化需求中,電視(37.4%)、技術培訓(33.4%)、圖書報紙(27.0%)、電腦(23.2%)的要求最多。而在企業給予農民工文化生活滿足上,其供給的主要文化産品(電視、圖書報紙、撲克象棋)是一種普適性的大眾文化消費品,對企業來説相對便利和便宜,但仍不能滿足需求。在供需矛盾上,技術培訓(21.4%)、電腦(16.7%)這類利於農民工素質提高的文化資本供需矛盾最大,其次是文化藝術活動。由此可見,企業所提供的有限的文化産品和服務是一種基本文化品,顯得過於單一、貧乏,仍不能滿足農民工基本需求,而農民工對於特殊文化服務的需求(技術培訓、電腦)則凸顯出更大的供給空缺。畢竟農民工是農村農民群體中衍生出來的一個特殊群體,對企業給予的文化需求和期望並不高,目前主要集中于基本的文化消費和關係自身發展前景的技術培訓上。應建立有效的文化供給模式
傅才武和陳庚提出,針對目前農民工群體的整體需求層次特點,可以建立一套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企業主體的文化供給模式。
首先將農民工文化生活納入政府公共文化管理範圍,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農民工文化生活服務體系。
其次,以政府及社會各部門“送文化”和用工單位“種文化”為主要舉措,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産品。定期定時地向農民工送戲、送書、送電影等,主要滿足農民工各節慶假日的文化生活需求。
用工單位是農民依附的主體,在農民工文化建設中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政府應通過各種配套政策,扶植、獎勵和經費補給用工單位為農民工提供基本文化産品,如電視、電影、報紙、圖書等,讓用工單位成為農民工日常文化生活的供給主體。尤其要積極扶持和鼓勵自辦文藝表演團體,發展業餘演出隊,鼓勵農民工自主提供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實現文化生活的供應。
與此同時,以政府為引導,社區為主體,將農民工的文化生活納入社區文化建設之中,開展多種多樣的農民工文化活動,培育農民工的文化組織,開展“文化自救”行動,加強對農民工的社區教育培訓,提高農民工的文化素質水平。(張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