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上海:公交管理摒棄陳規 “問計於民”紓解矛盾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10月12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上海10月12日電(記者高路、徐壽松)近來,上海老百姓欣喜地發現,全市公交線路的調整不再是“站牌上的一紙通知”,而是由政府先提出調整方案,徵求民眾意見,再按大多數人的訴求來定奪,“百姓也能説了算”。

    “問計於民”,取代“自上而下”

    在上海,900多條公交車線路組成的交通網,承擔著百姓的大部分出行需求,也是一個交織大量民生矛盾的領域。因規劃需要,政府平均每年要調整100多條公交車線路,要改變百姓長期形成的出行習慣,幾乎每一次調整都會引發不滿,政府工作“吃力不討好”。

    同濟大學交通學院副院長陳小鴻認為,其中原因在於,公交線路優化調整多是由部門和專家論證後強制推行的,百姓即便不贊成,也只能被迫服從。

今年以來,主管部門自我解剖,徹底摒棄了歷來的自上而下模式,首次將年內要調整的200余條公交線路的調整方案公佈到網上徵求意見,讓民眾參與討論,按百姓意願辦事。5月份公佈首批方案,在10天內就收到2420條反饋意見,主管部門逐一分析,最後根據百姓較為集中的意願,決定7條線路暫緩調整,另外新辟7條線路,以方便出行。

曹楊第二中學一名學生家長杜女士説,大家對公交意見大,一個重要原因是線路變化全由管理部門説了算,站牌上貼個通知就算告知了,“全市這麼大,交管局哪能了解到每個點的情況?”

    “現在變了!”這位學生家長説。在上海今年5月的線路調整中,143路因與其他線路重復,按多數意見縮減了“曹楊第二中學”一站。這意味著,包括她孩子在內的一些學生上學因此要多換乘一趟車,出行成本增加,起床還得提早。她給交管局提意見,兩天后就推出一項臨時措施:143路在每天早晨上學時段按原線路行駛。家長們喜出望外。

“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上南花苑居民宓琳説,原本在調整方案中,經過她所住小區的119路要與其他線路合併,她在“意見”中説明了小區住戶出行不便的情況,建議在小區附近增設站點。“結果,交管局採納了,不僅沒並線,還真新增了站點。”

上海市交管局局長李文輝説,以往一些自上而下的決策,儘管對百姓也是善意和長期有益的,但決策與需求脫節,一來不容易得到認同,二來抓不到民眾的“最癢處”,“交管局是民生部門,對於涉及民眾生活切身利益的決策,就得問計於民。”

    為此,交管部門開設運管熱線、每天閱報自查,每月22日,李文輝還在“城市交通網局長在線”接受訪談。同時,各級機關幹部每週必須有一天坐公交車上下班,傾聽民聲,記錄、監督線路運營情況。

    “放權”給百姓,當服務政府更和諧

    上海市交管局不少工作人員坦言,問計於民帶來的一大好處,是交管工作得到了百姓更多理解和認可。

    以往,交管部門有句流行語,叫作“二八定律”:再合理的決策也至少有兩成老百姓反對。比如,一條線路設多少站,有人希望多,有人希望少;終點站是否設在小區門口,贊成的要方便,反對的要清靜;對於票價稍貴的空調車的需求,則是春秋嫌太多、夏冬怨太少。

    正因為這樣,上海不僅把從規劃到決策的全過程“晾曬”于公眾,還把一些左右為難的決策權交給老百姓去聽證、討論。

今年3月,浦東新區就公交線路新辟調整首次召開了聽證會,聽取花木社區居民意見,最後按主流民意確定了車輛配置“不要空調車”等一系列安排。

交通專家告訴記者,公交線路佈局有一道難題,既要和百姓實際生活需求合拍,也要和城市交通規劃方向合拍,但兩“合拍”也有矛盾之時:以往,公交線路是從幾個市中心點向周邊輻射,市民出行都要到中心區換乘,造成中心區重復線路多、道路擁堵、出行效率低。現在改“輻射”為“網狀”佈局,以減少擁堵和出行時間。但這就要削減既有的重復線路和點對點直達,鼓勵換乘,就會提高市民出行成本。這個矛盾如何解決?上海交管部門定下“鐵律”:公交線路的設、搬、撤,不僅要由專家論證,還須徵求企業、居住區和百姓的意見。

李文輝説:“我們在問計於民的實踐中感到,老百姓是通情達理的,政策透明了就容易取得理解,政府放權了就容易得到百姓認可,民、政關係就會更和諧。”

 
 
 相關鏈結
· 上海加快城市交通能源轉型 新能源汽車全面開花
· 上海:2012年形成500公里軌道交通網
· 深圳:公交車票價12月起下調 減輕市民出行負擔
· 新聞分析:如何構築城市公交體系應對交通擁堵難題
· 北京地鐵票價全國最低 凸顯軌道交通公益性定位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