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1月5日電 (記者 慎海雄、徐壽松)經過20多年的探索和實踐,長三角區域發展正形成共建共享、共生共榮、共競共商新理念,從要素合作逐步走向制度合作,駛入科學發展軌道。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更加堅定了長三角地區幹部群眾的信心和決心。長三角“雁陣齊飛”的一體化圖景,正在我國區域發展的新起點上徐徐展開。
共生共榮:不再獨惠其身,而是兼濟區域
共生,即從區域的高度而非一省一市的本位角度來突出比較優勢,錯位規劃、佈局。共榮,即強化整體優勢,提高長三角區域整體競爭力。
在共生的視野下,2007年的長三角氣象一新。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和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正在推進的重組,正是長三角“共生之花”綻放的經典標本。此前,上汽、南汽分別從破産的英國羅孚汽車公司競購技術、生産線,借此新上的車型基本屬於同質競爭。
南京大學教授劉志彪指出,同質化競爭從反面反映了長三角一體化的必要。現在,政府開明了,不再“肥水不流外人田”,而是鼓勵企業按照市場化手段重組、合作,其意義遠不止是一次資産並購。這與上海將紡織、造船、機電等産業轉移到江蘇沿海興辦專業園區一樣,都是在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大背景下,長三角共生的微觀實現方式。
長三角共生的宏觀實現機制也日臻成熟。《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綱要》及指導意見,為共生時代的長三角發展繪就了新路線圖。在此框架下,“長三角一盤棋”正在從規劃走向行動。
揚州市常務副市長王榮平説:“以前大家習慣於在一個行政區內思考問題,今後,在重大政策出來之前,可能會有一個協商溝通機制,會照顧到整個區域的發展。”
“不是獨惠其身,而是兼濟區域,形成多贏”。長三角城市協調辦公室主任陳榮堂説,按照國家對長三角地區發展的總體要求,站在國家隊的行列、提升長三角地區的綜合競爭力的高度,來考慮一省一市的發展,揚長避短,該讓的讓。
上海要求國企在推進自身産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過程中,有計劃、有步驟,將一部分有市場前景、適合當地發展的産業或産業的一部分,向兄弟省市轉移,主動服務長三角、服務長江流域、服務全國。
共建共享:既是車夫也是乘客
如果説共生共榮是區域協調發展的內涵,共建共享則是區域協調發展的路徑。通俗地説,就是不要只想著坐車,當一名乘客,也得出力拉車,當好車夫。
“信用長三角”網絡共享平臺蘇浙滬三地不斷完善,長三角地區重大交通走廊將實現規劃銜接,“屬地申報、口岸驗放”的區域通關模式也將施行;蘇浙滬兩省一市將聯手制定統一的物流標準,長三角地區現代物流聯動發展機制已正式啟動。
區域研究專家認為,這些都是共建共享的樣本。區域協作的必要性就在於競爭中留存的諸多事項、問題非一城一地可以解決,需要各區域主體共同協作、共同建設;合作才能共贏,共建方可共享。
港口發展的功能定位曾經是長三角一個頭疼的老大難問題,當共建共享的理念融入其中時,這塊堅冰也開始融化。上海方面主動提出,互相參股,最後大家協調,哪些該放在上海發展,哪些該放在寧波或者江蘇發展,最終在哪發展,利益都是共同的。
上海市港口局局長許培星認為:“形成了這種利益共同體的關係,一體化進程就會發展得更好。”從這個思路出發,協同效益必將逐漸大於競爭效益。
共競共商:“討價還價”好開端
競爭是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共商是求同化異、走向共贏的保障。
南京市經濟協作辦公室副主任尤傳禮説,是利益問題形成了制度和行政體制分割的障礙,但現在,長三角區域多邊和雙邊的合作都有了共同協商、評判的標準:服從於科學發展觀、市場經濟規律和區域合作規律。
在合作中競爭、競爭中合作,當是長三角區域發展的最高境界。
從事區域協作工作多年的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辦合作發展處副處長陳曉雲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與以往不同,現在長三角城市在專題協作中“討價還價”味道濃了。在他看來,這是個好現象,讓各方充分訴求各自的利益,最終在區域內達成均衡,將來的執行才會順利。共商,這本質上是一種利益平衡機制。
“長三角區域大型科學儀器協作共用網”建設,一開始蘇浙滬三地就曾“斤斤計較”,當大家在桌面上充分討論、綜合平衡各自的利弊得失後,達成共識,統一行動。如今,長三角科技平臺建設如火如荼。對於一些投資巨大、使用頻率不高的基礎性科研設施,只要區域內已有,就不再重復購置,大家“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重復投資避免了,使用效率提高了。
長三角協調發展的進程是理念轉變的寫照。在十七大精神的引領下,長三角向著更高更遠的制度合作一體化“雁陣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