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發表《中國的減災行動》白皮書
新華社北京5月11日電(記者魏武、衛敏麗、傅雙琪)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一週年和首個國家“防災減災日”到來之際,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1日發表《中國的減災行動》白皮書,介紹中國減災事業的發展狀況,使世人更全面了解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為減災所做的巨大努力。
這是中國政府發表的第一個有關防災減災工作的白皮書,全文約1.6萬字,分為前言、自然災害狀況、減災戰略目標和任務、減災法制和體制機制建設、減災能力建設、減災的社會參與、減災的國際合作、結束語等8個部分。
白皮書指出,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伴隨著全球氣候變化以及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中國的資源、環境和生態壓力加劇,自然災害防範應對形勢更加嚴峻複雜。
白皮書表示,中國的自然災害具有災害種類多、分佈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等主要特點。
白皮書説,中國減災的主要任務是:加強自然災害風險隱患和信息管理能力建設,加強自然災害監測預警預報能力建設,加強自然災害綜合防範防禦能力建設,加強國家自然災害應急搶險救援能力建設,加強流域防洪減災體系建設,加強巨災綜合應對能力建設,加強城鄉社區減災能力建設,加強減災科技支撐能力建設和加強減災科普宣傳教育能力建設。
白皮書説,中國注重減災的法制建設,頒布實施了一系列減災法律、法規,逐步把減災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中國實行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分工負責,災害分級管理,屬地管理為主的減災救災領導體制。在長期的減災救災實踐中,中國建立了符合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減災救災工作機制。
白皮書説,中國政府重視減災的能力建設,在減災工程、災害預警、應急處置、科技支撐、人才培養和社區減災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白皮書説,中國重視社會力量在防災減災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積極支持和推動社會力量參與減災事業,提高全社會防災減災的意識和能力。
白皮書表示,中國本著開放合作的態度,積極參與減災領域的國際合作,建立和完善國際減災合作機制,加強國際減災能力建設,在重大災害中相互援助。
白皮書強調,中國政府將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以提高全社會的綜合減災能力為核心,以提升城鄉基層社區的綜合減災能力為重點,以提高全社會民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避災自救水平為基礎,全面提高綜合防範防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和水平。
中國將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
新華社北京5月11日電(記者衛敏麗、吳晶)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1日發表的《中國的減災行動》白皮書指出,從2009年起,國家將用三年時間,在全國中小學開展抗震加固、提高綜合防災能力建設,使學校校舍達到重點設防類抗震設防標準,並符合對山體滑坡、岩崩、泥石流、熱帶氣旋、火災等災害的防災避險安全要求。
此外,據白皮書介紹,從2001年開始,國家實施對全國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截至2005年,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90億元人民幣,全國納入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規劃的項目學校共4萬多所。從2006年起,將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納入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
中國不斷提高防災減災的科技水平
新華社北京5月11日電(記者衛敏麗、崔清新)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1日發表的《中國的減災行動》白皮書指出,中國注重科技在防災減災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制定專門的防災減災科技發展規劃、建立科技應急機制、實施科技項目等措施,不斷提高防災減災的科技水平。
——組織制定《國家防災減災科技發展規劃》。針對自然災害預警預報、應急響應、恢復重建、減災救災、信息平臺等各個環節存在的問題,加強頂層設計,統籌佈局,強化薄弱環節,逐步建立和完善防災減災國家科技支撐體系。
——加強科技應急機制建設。建立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科技應急機制,明確科技應急體系的建設、科技支撐能力建設、應急技術應用與示範等環節的工作機制和部署安排。
——啟動一批防災減災科技項目。在國家科技項目、863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安排實施一批氣象、地震、地質、海洋、水利、農林、雷電等方面的科技項目。資助一批關於防災減災的基礎研究項目,深入揭示各類自然災害的形成機理和演變規律,以及綜合風險防範的模式等。開展亞洲巨災綜合風險評估技術及應用研究、中國巨災應急救援信息集成系統與示範、中國重大自然災害風險等級綜合評估技術研究,以及“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鑽探”(WFSD)等項目。
——加強科研技術機構建設。分別於2003年、2007年、2009年成立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國際減輕旱災風險中心和民政部衛星減災應用中心,2006年成立民政部和教育部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院。
基層社區抵禦災害風險的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
新華社北京5月11日電(記者衛敏麗、崔清新)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1日發表的《中國的減災行動》白皮書指出,社區減災能力建設工作全面展開,基層社區抵禦災害風險的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
白皮書説,在各級政府的推動下,全國社區逐步建立健全負責社區減災工作的組織,制定規範的減災工作制度,組織減災志願者隊伍,制定突發災害發生時保護兒童、老年人、病患者、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對策,建立起有效的減災工作機制。
白皮書介紹,基層政府根據《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以及地方政府制定的應急預案,結合社區所在區域環境、災害發生規律和社區居民特點,指導社區制定社區災害應急救助預案,明確應急工作程序、管理職責和協調聯動機制。社區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配合下,經常組織社區居民開展形式多樣的預案演練活動。
白皮書指出,通過政府財政支持和社會積極參與,社區利用公園、綠地、廣場、體育場、停車場、學校操場或其他空地建立應急避難場所,設置明顯的安全應急標識或指示牌,建立減災宣傳教育場所(社區減災教室、社區圖書室、老年人活動室)及設施(宣傳欄、宣傳櫥窗等),配備必需的消防、安全和應對災害的器材或救生設施工具,使減災公共設施和裝備得到健全和完善。
白皮書説,社區結合人文、地域等特點,定期開展形式多樣的社區居民減災教育活動,在社區宣傳教育場所經常張貼減災宣傳材料,制訂結合社區實際情況的減災教育計劃,社區居民的防災減災意識和社區綜合減災能力得到提高。
2007年,國家開展了減災示範社區創建活動。截至2008年,國家共授予284個社區為“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稱號。
中國大江大河防洪能力進一步提高
新華社北京5月11日電(記者衛敏麗、崔清新)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1日發表的《中國的減災行動》白皮書指出,中國大江大河防洪能力進一步提高。
白皮書説,近年來,國家實施防汛抗旱、防震抗災、防風防潮、防沙治沙、生態建設等一系列重大減災工程。
在大江大河治理工程方面,白皮書指出,國家通過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發行國債等,大幅增加江河治理投入,加快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步伐。目前,長江中下游幹堤全部修完修好,黃河下游標準化堤防建設全面展開,治淮19項骨幹工程基本建成,長江三峽、黃河小浪底、淮河臨淮崗等樞紐工程全面發揮效益。
白皮書認為,中國大江大河防洪能力進一步提高,部分主要河段已基本具備防禦100年一遇洪水能力。中小河流防洪能力不斷提高,重點海堤設防標準提高到防禦50年一遇洪水能力。
白皮書還説,國家實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2008年3月,國家頒布《全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專項規劃》,提出在三年內完成現有大中型和重點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2008年,全國即安排專項規劃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項目4035個,佔規劃內全部6240座病險水庫的65%。
中國實施生態建設和環境治理工程
新華社北京5月11日電(記者衛敏麗、吳晶)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1日發表的《中國的減災行動》白皮書指出,21世紀初,國家開始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防護林建設、長江中下游重點防護林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岩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野生動植物保護以及自然保護區建設、沿海防護林建設、退牧還草等重點生態建設工程,抑制荒漠化擴張速度,緩解極端氣候的危害程度。
白皮書指出,國家還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工作,確定山西省煤炭資源開發等6個生態環境補償試點。組織開展生態省、市、縣和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村建設,推進建設103個重點生態環境工程示範縣。
白皮書還説,20世紀80年代,國家開始在黃河、長江等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實施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工程。進入“九五”(1996-2000年)末期,開始加大投入力度並擴大治理規模,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工程覆蓋了全國七大江河(長江、黃河、淮河、海河、松遼、珠江、太湖)的上中游地區。截至2008年,重點防治工程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6萬平方公里,已實施重點區域治理的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達到70%,減沙率達40%以上。長江上遊嘉陵江流域土壤侵蝕量減少三分之一,黃河流域每年減少入黃河泥沙3億噸左右。
國家注重提高農村居民住房抗災能力建設
新華社北京5月11日電(記者衛敏麗、吳晶)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1日發表的《中國的減災行動》白皮書指出,國家注重提高農村居民住房抗災能力建設。
白皮書説,在災後倒房重建工作中加強房屋選址設計、施工驗收等環節的技術指導和質量監督,結合扶貧開發工作推進減災安居工程建設。自2005年以來,全國各地共投入資金175.35億元人民幣,完成改造、新建農村困難群眾住房580.16萬間,使180.51萬戶、649.65萬人受益。
白皮書還説,國家出臺《市政公用設施抗災設防管理規定》,發佈《城市抗震防災規劃標準》《鎮(鄉)、村建築抗震設計規程》。發佈國家標準《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完善重大建設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制度,推進全國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實施,完成約245萬戶抗震安居房的建設和改造加固。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後,修訂《建築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建築抗震設計規範》。
在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方面,白皮書指出,“十五”期間(2000-2005年),國家共投入資金223億元人民幣,解決了6700萬人的飲水問題,基本結束了農村嚴重缺乏飲用水的歷史。從2006年開始,農村飲水工作進入以保障飲水安全為中心的新階段。從2006年到2008年,安排中央投資238億元人民幣,地方自籌配套資金226億元人民幣,累計解決1.09億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
白皮書還指出,自“九五”以來,國家加大投入,開展以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為重點的農田灌排工程設施建設,農田灌排能力明顯提高,抗禦乾旱、洪澇災害能力得到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