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鐫刻在寧夏回漢群眾心中的"民心工程""品牌工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11月29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銀川11月29日電(記者 曹健)從2007年啟動實施到目前,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實施的民生計劃已走過4個年頭。看病貴、上學難、住房差等許多事關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問題逐步得到解決或緩解,保民生成為寧夏保增長的根本。民生計劃成為“民心工程”“品牌工程”,鐫刻在寧夏620多萬回漢群眾心中。

    自治區黨委、政府清醒地認識到,作為欠發達地區,寧夏解決民生問題比其他地方有更多的困難和更大的壓力,需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發揮全社會的力量,努力形成全社會關注、理解、支持和參與改善民生的強大力量。

    為此,從2007年開始,寧夏每年年初為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利益問題而制定民生計劃規劃,每年承諾為民辦10項內容30件實事。

    “要把民生計劃作為第一品牌打造,作為第一任務完成,真心實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題,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自治區主席王正偉莊重承諾。

    在今年的30件實事中,“新農保”無疑是最能體現這一承諾的亮點工作之一。

    寧夏“新農保”全覆蓋可謂神速。一年前,賀蘭縣、鹽池縣、平羅縣被列入國家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範圍。一年後,寧夏在爭取將固原市原州區等8個山區縣(區)納入國家試點的基礎上,不等不靠,自掏腰包搞試點,按國家試點標準,將靈武市等6個川區縣(市、區)作為自治區試點,將銀川市興慶區等5個縣(區)作為地級市試點,一起啟動。

    至此,寧夏實現“新農保”制度全覆蓋,這比國家提出的全國覆蓋遠景奮鬥目標提前了整整10年。

    由於自治區財力有限,自費試點新農保無疑得從有限的財政“蛋糕”中切出可觀的一塊。據測算,在自治區試點和地級市試點中,60周歲以上的老人有16萬人,按照基礎養老金每人每年660元計算,財政每年需要自掏腰包1億余元。

    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副廳長周萬生表示,辦民生實事,不是有錢沒錢的問題,不是經濟發展水平的問題,最主要還是意識問題,寧夏“新農保”提前全覆蓋體現了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這一理念。

    固原市原州區中河鄉中河村64歲農民蔡成章拿著養老金激動地説:“真沒想到老了落上這樣的好事,一月55塊錢,一年下來就是660塊錢。如果是老兩口,每月能領到110塊錢,一年下來就是1320塊錢。”

    初步估算,全覆蓋後寧夏將有400萬人參保,其中7%為60歲以上老人,“新農保”將可解決老人基本生活保障問題。

    統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城鄉居民可自主選擇參保檔次;解決10萬人養老保險歷史遺留問題;實行孤兒養育津貼制度全覆蓋;為80歲以上老人發放高齡津貼……一項項民生新舉措凸現著寧夏重民生、保民生的決心。

    為建立民生計劃長效機制,2009年,自治區政府確立以後每年將民生計劃提交自治區人代會審議。“把民生報告納入人代會議程,成為法治工程,這在全國尚屬首次,這是以人為本、關注民生的生動體現。一方面是政府依法執政、執政為民的新舉措,另一方面也是人大加強監督、促進發展的新途徑。”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馬瑞文説。

    同年,寧夏建立了民生計劃資金投入機制,自治區新增財力的70%以上用於民生計劃,重點向基層傾斜、向農村傾斜、向中南部貧困地區傾斜、向困難群眾傾斜。

    近期,自治區政府再次通過報紙、電視、網絡等,向社會公開徵集民生計劃建議,以使民生計劃最大限度地反映群眾呼聲和需要。

    5年內把居住在中部乾旱帶和南部山區環境惡劣、生態脆弱、不宜人居地方的貧困群眾基本搬遷完畢;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被列入寧夏“十二五”規劃重點。

 
 
 相關鏈結
· 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東北老工業基地轉型印象
· 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世界屋脊"從此不再遙遠
· 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民生科技點亮幸福生活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