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實施10多年建設林地超1億畝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5月25日 15時45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呼和浩特5月25日電(記者 張雲龍、陳瑩瑩)記者從此間召開的“亞洲防治土地退化、荒漠化及乾旱問題區域媒體研討會”上獲悉,我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實施10多年來,建設林地超過1億畝,移民17.8萬人,為改善和優化京津及周邊地區生態環境,減輕風沙危害,促進綠色增長,實現區域生態、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2000年春天,我國的華北地區連續多次發生沙塵暴、浮塵天氣。6月,國家決定啟動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建設範圍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五省區市的75個縣(旗、市、區),總國土面積45.8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10.1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957萬人,其中農牧業人口1622萬人。建設期原定為10年,2008年,經國務院批准,工程延期至2012年。

    據國家林業局提供的數字:截至2011年底,工程累計完成林業建設任務10035.8萬畝;禁牧8526萬畝;草地治理5594.32萬畝;暖棚973.24萬平方米;飼料機械11.4萬台(套);小流域治理14126.37平方公里;節水灌溉和水源工程16.54萬處;生態移民17.8萬人。

    國家林業局治沙辦工程處處長白建華説,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實施10多年來,工程區生態環境好轉,風沙天氣和沙塵暴天氣減少,沙化土地擴展趨勢基本遏制,呈現出林草植被增長、農牧民收入增加、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和沙化土地減少的良好局面。

    沙塵天氣減少,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據工程區內8個沙塵暴預警監測站22個氣象站最近10年連續監測數據顯示:86%的監測站監測到的起塵揚塵呈減少趨勢。

    沙化程度減輕,蓄水保土功能明顯增強。根據我國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2009年與2004年相比,工程區固定沙地面積增加1.75%,半流動沙地面積減少10.67%,流動沙地面積減少30.68%。同時,沙化耕地也不斷減少,沙進人退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

    工程的實施和生態的好轉,促進了工程區內經濟社會的發展。據北京師範大學對工程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顯示,工程建設對區域可持續發展貢獻率保持在24%以上。另據統計,工程區人均GDP從1999年的4687元增加到2010年的27192.7元,年均增長17.3%,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白建華説,工程建設不僅改善了京津及周邊地區生態環境,優化調整了農村牧區産業結構,而且提高了工程區生態文明程度。農牧民的生産、生活方式實現了從遊牧散養到舍飼圈養、從毀林開荒到植樹種草、從傳統農業向設施農業的三大轉變,愛綠、護綠、增綠的生態文明氛圍日益高漲。

    白建華同時表示: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難度越來越大,投資標準與實際造林需求還有差距,後續産業發展缺乏政策支持等,這些問題需要今後逐步解決。

 
 
 相關鏈結
· 山西省已經完成對京津風沙源治理近1500萬畝
· 杜鷹7日主持召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部際聯席會
· 內蒙古:今年治理京津風沙源項目任務623.15萬畝
· 內蒙古自治區2011年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進展情況
· 京津風沙源森林覆蓋率達到33.2%
· 祝列克28日部署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林業建設工作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