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生 促增長
——我國棚戶區改造成果綜述
新華社北京10月10日電(記者 杜宇)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棚戶區居民住房困難、居住環境差的問題。特別是自2008年中央啟動包括棚戶區改造在內的保障性安居工程以來,越來越多的棚戶區居民住房條件得以改善,由此也促進了城鎮面貌更新和經濟增長。
加大改造力度 惠及1000多萬戶居民
據住房城鄉建設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初步統計,2006年至2011年底,全國累計開工改造各類棚戶區超過1000萬戶。2012年,全國還將改造各類棚戶區超過300萬戶。
棚戶區的存在是一個歷史遺留的欠賬問題,現在已成為城市中“二元結構”的一大表現,有必要加快改造的步伐。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城市、工礦(含煤礦)、林區、墾區棚戶區居民住房困難、居住環境差的問題,這幾年加大了對各類棚戶區改造的工作力度。2008年中央啟動保障性安居工程,並將國有林區(場)棚戶區(危舊房)、國有墾區危房、中央下放地方煤礦棚戶區改造作為重要內容,加快了改造步伐。2010年,中央全面啟動城市和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工作,並繼續推進國有林區(場)棚戶區(危舊房)、國有墾區危房、中央下放地方煤礦棚戶區改造。
對於棚戶區改造,中央政府在財政投入、建設用地、稅費和信貸等方面給予支持。2007年至2011年間,中央政府共安排補助資金730億元。其中,超過90%的補助資金投向了中西部財政困難地區。
住房城鄉建設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經過幾年的努力,各類棚戶區改造已經取得積極成效。
改善居住條件 更新城鎮面貌
黑龍江省通北林區前進林場75歲的退休職工程玉新,在20平方米的泥草房裏住了40多年,沒想到能在晚年喜遷磚木結構、塑鋼門窗的新房。
他告訴記者:“過去祖孫三代9口人擠在一間屋裏,夏天熱得嘩嘩淌汗,冬天又冷得像冰窖,大白菜都凍成冰坨子了。”
大規模實施棚戶區改造工程,改善了棚戶區居民的住房條件。住房面積明顯擴大,結構更加合理,房屋舒適度顯著提升。
以遼寧省為例,棚戶區居民的戶均住房建築面積由改造前的30.8平方米增加到50平方米,人均達到16平方米。
另外,棚戶區居民的居住環境也得以改善。改造前,棚戶區內道路、供氣、供熱、排水等基礎設施簡陋陳舊,環境極其惡劣;改造後,棚戶區居民住進了現代化的小區,環境優美,配套設施相對齊全。
伴隨著棚戶區的改造,不少棚戶區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得以改變。如“半小時”服務圈、“一站式”辦事窗口改變了林區職工生活,再也沒有大雪封門的無奈,徹底告別翻山越嶺的奔波。
棚戶區“破繭蝶變”,千家萬戶的煥然一新帶來城市環境的萬象更新。
農墾紅興隆管理局推進安居工程以來,撤並居民點301個,建設住宅449萬平方米,城鎮人口增加1.5倍。過去人少冷清、房屋老舊的居住區變成了近者悅、遠者來的一座座現代化新城鎮。
各地在棚戶區改造中配套建設了居民活動廣場,增加了綠地面積,改善了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提升了棚戶區改造新區的品位和宜居水平,城鎮功能得到明顯改善,城鎮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通過棚戶區改造,拉開了城鎮框架,拓展了城鎮發展空間。
促進經濟增長 擴大居民就業
據西安市有關負責人介紹,五年多來,全市改造累計完成投資165億元,帶動全社會經濟總産出增加343億元,佔到同期全市生産總值增量的20.11%。
大規模推進棚戶區改造工程,直接擴大了房地産業投資,也改善了房地産開發投資結構。棚戶區居民搬入新居,增加了裝飾、裝修、傢具、家電等相關消費需求。棚戶區改造帶動了房地産業以及一系列相關産業的發展,為促進經濟增長提供了新的動力。
據有關部門測算,通過實施墾區危房改造,累計採購鋼材2350萬噸、水泥1420萬噸、紅磚158億塊,有力地促進了國內建材消費。
與此同時,棚戶區改造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直接和間接服務於工程建設的就業崗位。另一方面,通過充分利用棚戶區改造騰出的土地,興建勞動密集型小企業、創業市場、農貿市場、再就業一條街等形式,增加了就業機會。
此外,將棚戶區改造小區與商品住宅配套建設,使棚戶區居民可以通過為周邊居民提供相應服務來實現就業和再就業。
據有關部門測算,國有墾區危房改造實施以來,累計提供就業崗位270多萬人次,支付用工費用100多億元,有效地增加了務工人員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