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鄉鎮企業助推廣東新型城鎮化發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3-08 18:43 來源: 農業部網站
【字體: 打印本頁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來,在科學發展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感召下,各地不斷創新思路理念和體制機制,涌現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且在區域內形成了“點創新、線模倣、面推廣”的放大效應,而開我國改革開放之先河的廣東就是其中之一。鄉鎮企業是億萬農民的偉大創造,是改革開放的重大成果,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過去所作的歷史功績不可磨滅,今後更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這方面的表現在廣東也尤其明顯。

    廣東地處我國南大門,是我國人口較多且較稠密的省份之一。截至2012年底,全省常住人口1059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7140.36萬人,城鎮化率已達67.4%,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5個百分點。在戶籍制度約束、勞動力市場封閉、城鄉割據的二元結構下,廣東鄉鎮企業自下而上崛起,開闢了一條區域特色的農村工業化道路,成為改革初期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工業經濟發展的“半壁江山”,成為轉移農村富裕勞動力的主力軍。上世紀90年代末20世紀初鄉鎮企業發展的鼎盛時期,全省工業增加值中,鄉鎮工業佔半壁江山,鄉鎮工業職工佔工業職工總數的六成以上,鄉鎮工業産值佔工農業總産值的比例突破八成。鄉鎮企業增加值佔GDP的比例突破了三分之一,出口交貨值佔40%,工商稅金佔25%。並且通過“以工補農”、“以工促農”機制,為促進工農互動,縮小城鄉差距,改變城鄉二元結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農民從鄉鎮企業得到的收入一直佔人均純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鄉鎮企業的本土工業化同時帶動了區域特色的城鎮化進程。

    為總結、推廣廣東依託鄉鎮企業助推新型城鎮化的經驗和做法,中國鄉鎮企業協會組成專門課題組,赴江門市新會區雙水鎮等地進行實地調研和考察,召開有省市區有關領導和專家參加的座談會,並參閱相關資料,形成此研究報告。

    通過研究,課題組認為廣東始終以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為統領,積極推動園區、鎮區、社區“三區”互動,形成了“以企興産、以産興園、以園興鎮、企園共生、産鎮共贏、鎮村共興”的發展格局,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和活力,在全國極具亮點並有很強的推廣價值。

    一、鄉鎮企業助推廣東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創新點

    廣東特別是珠三角地區是我國鄉鎮企業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在中國曾創造與“蘇南模式”、“溫州模式”相齊名的“珠三角模式”。近年來,鄉鎮企業的概念雖在弱化,內涵和外延也發生了深刻變化。然而,鄉鎮企業作為農村經濟發展主體的業態仍然存在,作為農民就業增收的主渠道地位仍然存在,作為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先導力量仍然存在,在“四化同步”進程中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在新農村建設和小城鎮發展中,鄉鎮企業與其“地緣相接、血緣相親、利益相連”,仍具有很強的內生性、基礎性和公益性,與“三農”的緊密聯絡和利益關係不容置疑。研究中我們發現,新時期廣東鄉鎮企業助推新型城鎮化發展,突出體現在五個“新”上:

    (一)廣東的城鎮化新在以人為核心

    解決好人的問題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鍵。廣東的城鎮化不是土地的城鎮化,也不是在政府主導下蓋新房,趕農民上樓,更不是讓一些工商資本為了謀求短期高額利潤,到農村“圈地、屯田”、“砍樹、填湖、拆房子”,更不是一些開發商到農村單純“要地、要錢、要人、要糧、要訂單”,而是通過發展鄉鎮企業,發展外向型、開放型經濟,在有效轉移了7000多萬本地農民的同時,吸納了全國各地大量農民就業,使其過上了城鎮現代生活,讓一個個農民變成市民、一個個村莊變成城鎮,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城鎮化。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

    (二)廣東的城鎮化新在有産業支撐

    城鎮化不可逆轉,有其自然規律。廣東的城鎮化依靠市場力量的帶動,依靠區域內生動力的撬動,誕生了一批又一批鄉鎮企業、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這些企業在用工上需要大量的農村富餘勞動力,在發展載體上需要相對集聚的聚集地和産業集群,自然而然鑄就了牢固的産業支撐,創造了大量的市場需求。人的聚集、産業的聚集,促進了新的分工分業,又進一步形成了産業支撐。龐大的産業支撐有利於釋放內需巨大潛力,有利於提高勞動生産率,有利於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有利於促進社會公平和共同富裕,因此,城鎮化發展動力充足、活力明顯,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和決定性力量十分強大,效率很高。城鎮化已經成為廣東一個順勢而為、水到渠成的發展過程。

    (三)廣東的城鎮化新在産業集群推動

    廣東的城鎮化依靠産業集群帶動,促進生産要素匯聚和流動,具有強大的集聚和輻射能力。産業集聚發展後,節約了土地成本,提高了能源利用率,節約了行政管理費用,逐漸改變分散的企業佈局,使得交通、通信、供水、供電、供氣、供暖、給排水、環保等設施開始發揮規模效益。近年來,廣東利用産業集群集聚效應,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資金投入,催生了大批企業,大批人才也隨之跟進,農村勞動力也紛紛涌入城裏。廣東的城鎮化,通過實施鄉鎮工業向中心城鎮集中,招商項目向工業園區集中,配套企業向集成企業集中,園區內部形成專業化分工、立體式協作的格局。在促進産業規模集聚的同時,進一步拓展了城鎮發展空間,促進了園區與社區、鎮區、城區的結合,促進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在盡可能減少對自然干擾和損害的前提下,建設了一批傳承文化,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

    (四)廣東的城鎮化新在綠色低碳循環

    廣東的城鎮化堅持生態文明,從“寧要金山銀山、不要綠水青山”到“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再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現了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在注重提升經濟效益的同時,優先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産業,著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大環境保護和防治污染力度,整合空間發展佈局,穩步實現城鎮經濟綠色增長。例如雙水鎮,面對土地要素約束,探索制定推進農村集體用地流轉等多種合作用地模式的創新政策,同時做好城鎮和土地發展利用規劃,提高集約用地水平;面對勞動力要素約束,適當集中資源,打造鎮級中心區,做好相關生活、教育配套設施建設,聚集人氣和高級人才;面對技術和資本要素約束,通過技術和資金的投入,建設工業循環經濟和兩型工業體系,實現産業的轉型升級;面對信息要素約束,搭建各企業與管理部門、産業協會間的信息溝通平臺,為企業提供市場信息服務,吸引配套商貿、物流服務企業落戶發展;面對制度要素約束,通過改革加快營造良性、公平和誠信的生産要素交易市場和企業經營環境,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協調發展。

    (五)廣東的城鎮化新在城鄉雙向互動

    城鄉二元結構是制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障礙。廣東的城鎮化全面提升發展質量,顯著提高城市公共服務和安全保障水平,穩步加大城鄉統籌力度,增強農村發展活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鄉鎮企業促進了新農村建設,新農村建設加快了新型城鎮化發展,城鎮化發展又進一步推動了新農村建設。通過開展宜居城鄉創建活動,加強城鄉排污排澇、垃圾治理等環境綜合治理,農村的垃圾堆、糞堆、秸稈堆變成了基料、肥料、燃料,顯著提升了城鄉綠化、凈化、美化、特色化水平。通過進一步深化珠三角地區與環珠三角的合作,提升對粵東西北地區對口幫扶,通過實施産業和勞動力“雙轉移”即“騰籠換鳥”戰略,繼續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發揮對環珠三角輻射帶動作用。

    二、鄉鎮企業助推廣東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基本做法

    通過研究我們認為,鄉鎮企業助推廣東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基本做法,主要表現在“企園共生、産鎮共贏、鎮村共興”三區互動方面。

    (一)堅持以骨幹企業為抓手,發揮企業整合資源的市場力量,實現企園共生

    位於珠三角城鎮群內的雙水鎮,把電力、造紙、拆船及下游軋鋼等傳統産業轉型升級為主導産業,以新會雙水發電廠有限公司為支點,建設港口吞吐煤炭,利用煤炭發電,利用發電造紙,再通過廣東銀洲湖紙業公司前向後向延伸,構建現代紙業産業體系,吸引全國造紙企業聚集成為廣東三大造紙基地之一,形成了以物流、海運、供水、環保治污、電氣安裝、節能技術和造紙等為輔的多元化鏈條經濟格局。同時通過挖潛生産要素,大力發展企業內、産業內、園區內和全社會閉合式循環經濟,通過集中供熱、電、冷、水和集中治污,集中港口物流,跨行業整合資源,實現了節能降耗、減排環保、廢棄物資源化,以最小的代價帶動農村走上了工業化道路,目前已經成為國家第二批循環經濟試點單位,投資強度達到每畝586萬元。與銀洲湖紙業基地類似的還有軌道交通産業園、崖門環保電鍍園、江門僑青創業園,無一不是企業發揮市場的整合力量而形成的。

    就全省而言,改革開放以來,廣東農村開始改變農業獨大的格局,按照經濟發展規律,在資源、政策、市場的導向下,“工商建運服”各業“異軍突起”,幾十萬家鄉鎮企業和外資企業迅猛發展,聚企成産、聚産成園、聚園成群,“小企業造廠、大企業造園”,園區通過立體式分工和專業化協作,形成産業集群,企業利用聚集所帶來的産業分工效應取長補短、構建鏈條、上下銜接、創新發展,進一步推動了企業的發展,也打造了星羅棋佈的小城鎮。

    (二)堅持以小城鎮為載體,合力推進區域城鎮化,實現産鎮共贏

    産業集群推動了人口、基礎設施、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等要素的集聚,加上大中城市的輻射拉動,形成了區域內生性極強的城鎮化,這一“推拉機制”使無數個小城鎮和中小城市逐步從農村中孕育、分離、獨立,促進了城鄉、鎮村發展一體化,從而在廣東形成了一群(珠三角城市群:包括7個地級市全部。面積5.48萬平方公里,佔全省的30.4%;人口5100多萬,佔全省總人口50%強)、兩極(2個副省級市:廣州、深圳)、三面(粵東西北地區:包括12個地級市全部。面積12.5萬平方公里,約佔全省的70%;人口4900多萬,佔全省總人口接近50%)格局,城鎮有鄉村的田園風光,鄉村有城鎮的現代設施,城鎮讓生活更美好,鄉村讓人們更嚮往,打造出了廣東今天“何處是城市、何處是農村”的城鄉融合景象。

    新型城鎮化將分散的城市騰退産業和農村新型産業吸引到固定園區,“鐵打的營盤留住流水的兵”,使各類市場主體共享城鎮化公共設施、減低交易成本、相互交流溝通、促進創新創造、轉變發展方式,使工業化和城鎮化兩翼齊飛,相互配套、相得益彰,不但支撐了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培育了上千萬的産業大軍,為工業化、城鎮化輸送人力資源,為市場培育了一大批經營主體,這是廣東新一輪城鎮化熱潮的突出標誌和成就,併為廣東經濟社會長遠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而有力的基礎。

    (三)堅持以基礎設施建設和轉移就業為支撐,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實現鎮村共興

    中國鄉鎮企業協會副會長、廣東銀洲湖紙業公司董事長區豪基介紹説,近年來該企業利用與農村社區人緣、地緣、血緣的共生關係,總計向周邊農村社區投入2億多元資金建設基礎設施和發展社會事業,就地就近安置了上千名當地農民就業,不僅增加了農民工資性收入,還減少了河對岸江門市新會區的人口流動壓力。

    在全省,還有很多鄉鎮企業每年承擔著以工補農建農和社會性支出,共計40億元左右,有力助推了村鎮公共性公益性設施的建設,保證了農村留資源、留人氣、創需求,防止了農村的空心化、農業的兼業化和農民的老齡化。由於確保了工商資本投入增加並遏止住了農村資金外流,再加上以土地流轉為取向的土地改革和與新型城鎮化、新農村建設相配套的戶籍、社保、財稅、金融等領域的改革,以及美麗鄉村建設在不斷調整鄉村自身發展方式的同時,催生出了大量的新興農村産業類型,使農村再次成為創業興業“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吸引著大量農民工開始返鄉就業創業,同時讓很多農民在鄉村享受到城鎮現代設施,實現就地城鎮化,從而使城鎮化成為“城鎮+鄉村社區”雙向互動的新型城鎮化。因此在很多地方出現了農民工“流入城市、沉澱在城市、流回農村”並存的局面,使他們在返鄉和落地城市之間有了更多的自主選擇。以上種種變化都帶有方向性、規律性,構築了新時期農村産業新的、前景更加廣闊的發展平臺。

    廣東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基本做法,充分體現了各級政府的積極引導和政策指引,真正做到了一張藍圖幹到底,科學有序、積極穩妥向前推進。

    三、鄉鎮企業助推廣東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具體成效

    鄉鎮企業在推進廣東新型城鎮化發展進程中,逐步進入了經濟加速騰飛、社會全面進步的快速發展軌道,注重幸福指數與富民指標的齊頭並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統籌協調,堅持新型城鎮化引領,各方面工作取得了顯著進步,特別是在城鄉一體化、兩型社會、“三農”發展、“四化同步”和“五位一體”等方面的實踐成效顯著。

    (一)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促進了城鄉一體化

    廣東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完善和延伸産業鏈為紐帶,不斷加強政策引導和扶持力度,促進鄉鎮企業産業集群不斷優化,逐步走出了一條以鄉鎮企業聚集發展為動力,以新型城鎮化為載體的城鄉一體化發展道路。廣東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上,堅持城鄉統籌的理念,把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産業佈局、社會事業、公共服務等領域統籌謀劃,推進工業向園區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農業向規模經營集中,建設新城區、新市鎮、新園區、新社區,推動農業生産方式、農民生活方式、農民身份轉變,城鄉一體化發展成效顯著。在發展規劃的一體化上,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各項規劃統一起來,建立一體化的規劃管理體制,形成了城鄉各項規劃建設的“一盤棋”。在基礎建設一體化方面,緊緊圍繞改善農民生産生活條件和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將政府基本建設的增量主要用於農業和農村,把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轉向農村,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在産業發展一體化上,積極引導,統籌規劃,根據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市場需求特徵及其相應條件,全面規劃,因地制宜,統籌推進一、二、三産業的發展,不斷完善現代産業體系。廣東省以城區為中心,以小城鎮為紐帶,以鄉村為基礎,三級融合、産業貫穿的城鄉一體化格局基本形成。

    (二)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促進了兩型社會建設

    廣東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上,大力倡導節約、環保、文明的生産方式和消費模式,讓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成為全省每個企業、村莊、單位及幹部群眾的自覺行動,積極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在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建設上,以節約使用能源資源和提高能源資源使用效率為核心,以節能、節材、節水、節地、副産物綜合利用為重點,通過技術、管理、政策等措施,節約資源,減少面源污染;通過再循環,減少産業發展的廢水、廢汽、廢物排放,節約資源,減少點源污染;通過再利用,強化對使用壽命終結産品的利用率,節約資源,減少環境污染。在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上,積極引導支持環境友好型企業的發展,研發、應用環境友好型技術、工藝,生産環境友好型的産品,引導環境友好型的消費。通過引導環境友好型企業集聚發展,構建環境友好型園區、社區。廣東省通過新型城鎮化引領,加大産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注重保護生態環境,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雛形已經形成。

    (三)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促進了“三農”發展

    在過去30多年中,廣東大力發展鄉鎮企業,促進了農村各種資源和生産要素優化配置,農村中大量處於隱性失業狀態的農村富餘勞動力通過鄉鎮企業載體“洗腳上田”,實現了非農化就業。農村工業化發展加快了農村城鎮化進程的步伐,使農村富餘勞動力從傳統農業生産中解放出來,增加了農民人均擁有資源量,從而提高農業勞動生産率和商品化率,推動了農業的規模化、産業化和現代化,增強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能力,促進了“三農”發展。目前,廣東“三農”實現了從原來低層次、溫飽型向全面小康型轉變,農業發展已進入到市場配置資源,需求引導生産,質量決定效益的新的發展階段。廣東省通過新型城鎮化承載農村富餘勞動力,減少土地承載人口,創新土地經營制度和農業經營組織形式,實現農村土地集約化經營、農業規模化發展,促進農村穩定、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四)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促進了“四化同步”

    廣東始終堅持從實際出發,以城鎮化引領“四化同步”發展,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統籌規劃城鎮建設與工業發展佈局,進一步優化城鎮空間結構、基礎設施佈局和生産要素配置,促進要素集約利用、企業集中佈局、工業集群發展,圍繞工業發展需求,完善城鎮行政、文化、商業、金融等綜合服務功能,有效集聚資金、人才、技術、信息等資源,支撐和推動工業向更高層次發展。堅持以城帶鄉、城鄉互動,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進城就業,推動農村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積極引導城鎮資本、技術、産業提升農業,提高了農業現代化水平。高度重視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立具有相當規模、面向未來、結構合理、高速寬帶的信息基礎設施,積極推進企業信息化、産業信息化、社會信息化,擴大城鎮對信息産品、信息服務的消費需求,帶動信息産業快速發展。廣東省充分發揮新型城鎮化對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支撐和帶動作用,不僅實現了“四化同步”,而且還將“新四化”融合為整體加以推進。

    (五)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促進了“五位一體”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廣東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促進了“五位一體”格局的形成。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把經濟建設作為新型城鎮化的根本,主攻新型工業化、城市現代化、産業特色化,建設現代産業集聚區;把政治建設作為新型城鎮化的保障,以黨建創新增強發展動力,加強基層黨組織抓經濟聚人才促發展的能力建設,有效發揮黨建工作在助推經濟轉型、引領管理創新、帶動社會和諧中的作用;把文化建設作為新型城鎮化的靈魂,積極探索文化産業與科技、教育、體育、旅遊、休閒的互動和結合;把社會建設作為新型城鎮化的前提,建立健全社會救助、慈善援助、結對扶助的扶貧幫困體系,城鄉低保實現應保盡保、城鄉接軌;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新型城鎮化的基礎,積極構建以環境生態化、産業高端化、城鄉現代化為支撐的自然生態、産業生態和社會生態體系。廣東省將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型新城鎮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注重人的發展,著力解決人的需求問題,包括對人民的尊重,尊重人民群眾的意願,滿足人民利益的訴求,積極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逐步打破戶籍制度,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逐步滿足人民群眾對物質的追求、對生態環境的追求,逐步實現“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

    四、鄉鎮企業助推廣東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大啟示

    鄉鎮企業助推廣東新型城鎮化的“五大創新點”、“三條基本做法”和“五大具體成效”,給予我們以下五點啟示:

    第一,堅持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的有機結合,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根本。城鎮要繁榮、農村要發展,兩者應當統籌兼顧、相得益彰,城鎮化不能取代新農村建設,新農村建設也不能替代城鎮化發展。必須走統籌協調的科學發之路,以城鎮化帶動新農村建設,以新農村建設助推城鎮化發展,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尤其要注意的是,讓融入城鎮的農民永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第二,堅持市場主體地位、發揮政府引導職能,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無論是培育主導産業還是促進城鎮化發展,都必須充分遵循科學規律,尊重和發揮市場的主體地位和決定性作用,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堅決杜絕做違背發展規律、違背農民意願搞“一廂情願”的事情,多“引導”少“強制”,做到工作上“補位”不“缺位”,“到位”不“越位”。

    第三,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城鎮化,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本質。城鎮化不能簡單理解為讓農民住進城鎮,棄農從工經商。城鎮化的實質是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實現生活方式和思想理念的根本轉變,使農民分享到工業文明和城市文明的成果,實現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城市文明的轉變,最終達到城鄉文明一體化。因此,在城鎮化過程中,政府對農民觀念、素質的引領提升不可或缺。

    第四,堅持因地制宜、就地就近解決農民問題,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途徑。我國農民多、小城鎮多、耕地等資源緊缺,特殊的國情和大國現代化規律決定了必須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發展道路。一是要大、中、小城市並舉,尤其要重視中、小城鎮的建設。二是依託鄉鎮企業即農村二三産業推進城鎮化,加快農村富裕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並拉長農業産業鏈,引導鄉鎮企業向園區集中、集群發展,推動産業和城鎮融合發展。

    第五,堅持勇於改革、不斷大膽創新,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動力。當前我國仍處於社會轉型、體制轉軌、機制轉換的特殊關鍵時期,在此背景下,以鄉鎮企業為主體的農村二三産業發展仍面臨著體制機制上的種種制約因素,只有花大力氣化解這些因素,才能為鄉鎮企業發展鬆綁、減負,才能進一步釋放生産力,為城鎮化發展增添活力,為推進城鎮化奠定更為堅實的産業基礎。

    結束語

    勿庸置疑,在鄉鎮企業助推廣東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如城鎮發展質量和區域平衡問題,生態環境質量和美麗城鎮建設問題等。值得高興的是,這些問題已引起廣東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並提出了積極穩妥推進新型城鎮化的五大戰略措施:一是完善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對接全國城鎮化發展規劃,加快研究編制廣東省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及時調整相關規劃和方案。二是抓好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一步創新城市人口管理,根據城市規模實行差別化的落戶政策。三是提高城鎮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水平。完善城鎮建設用地管理體制,統籌開發利用地上地下空間,減少工業用地,切實保護耕地。四是抓好生態保護和文化傳承。完善低碳生態城市建設規劃,推進發展綠色城鎮、生態城鎮,加大對傳統文化街區及歷史建築的保護和利用力度。五是創新城鎮化發展體制機制。探索建立多元可持續的資金保障機制,開展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改革試點。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新的號角,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明確了推進城鎮化的目標和任務,城鎮化的正確方向是新型城鎮化,是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在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的偉大進程中,鄉鎮企業在城鄉一體化、兩型社會、“三農”發展、“四化同步”和“五位一體”等方面的重大作用不容忽視,必須深挖。廣東,在過去的改革開放中,走在了前列,實現了突破,取得了輝煌;堅信,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廣東一定能率先突破,再創輝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再立新功!

    中國鄉鎮企業協會新型城鎮化發展研究課題組組長:陳耀邦

    成員:王秀忠 遊漢銓 區豪基 曾業松 賀軍偉 曹廣明 張正河 陳建光 梁寶忠 蘇寶瑞 李小兵 楊智賢

    主筆:曹廣明 陳建光 

責任編輯: 黃林昊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