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眾人拾柴火焰高。支持保障房建設特別是棚戶區改造,僅靠政府的作用遠遠不夠。我們希望在不斷增加政府投入的基礎上,加大金融支持、拓寬融資渠道,通過創新政策性投融資機制吸納廣泛的社會資金進入到保障房建設領域裏,真正發揮出保障房建設惠民生、穩房價、擴內需、促發展的多重作用。 3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遼寧主持召開部分省市經濟形勢座談會並作重要講話。 李克強指出,調結構是穩增長的重要支撐,有利於培育和形成更具長遠競爭力的新增長點。要圍繞破解城鄉和城市內部二元結構、縮小區域發展差距、調整産業結構等要求,加快重點投資項目建設,及時撥付預算資金;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創新政策性投融資機制,支持保障房建設特別是棚戶區改造;加快中西部鐵路、公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放寬市場準入,鼓勵新興業態發展,補上服務業這個“短板”,在産業結構優化中推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自從2010年國家提出“十二五”期間五年建設3600萬套保障房的計劃後,各地便開始大刀闊斧地興建各種類型的保障性住房。但始終由於保障房利潤微薄,讓房企“敬而遠之”,又因只出不入,導致很多地方政府“挖坑不建”。 同時,我國目前的保障性住房政策框架內,尚未形成一整套完備的金融政策框架。對金融機構而言存在一些風險:保障性住房投資中財政資金比例偏低,又缺乏相應的擔保和保險政策;在項目審批條件、資本金到位審查、資産質量認定、不良貸款核銷等方面執行等同於其他商業建設項目的金融政策。此外,沒有明確的風險補償機制和激勵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金融機構參與融資的積極性。 毋庸置疑,現行的融資方式與未來保障性住房對資金的巨大需求還有很大差距,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系統性的金融政策和制度安排,也就是要通過創新政策性投融資機制,支持保障房建設特別是棚戶區改造。簡而言之,採取市場化運作方式,為保障房建設提供長期穩定、成本適當的資金支持。 從國外的經驗來看,一些發達國家已形成了由政府財政和社會多種主體共同參與、運用各種金融工具、多渠道籌集資金的市場化運行機制,這既實現了政府目標又達到了分散風險的目的。他們通過完善的財政政策和專項立法實施住房保障體系,廣泛吸納各市場參與主體的多樣化投融資渠道,充分發揮金融體系的資金支撐與覆蓋作用。 對我國來説,保障房建設特別是棚戶區改造投融資方面要採取市場化運作方式,以此減少對市場的扭曲,利用各種辦法吸納社會的力量,更多利用市場手段來發展住房保障。 比如制定國家財政為保障性住房投融資的增信規則、地方政府要注入優良資産提高融資平臺信用水平、鼓勵商業銀行開展保障性住房(政策性)信貸業務、明確地方商業銀行面向個人的保障性住房信貸業務、充分發揮住房公積金的作用、鼓勵擔保和保險機構參與保障性住房的投融資、探索保障性住房信貸資金的可持續方式等,這些完善保障性住房投融資機制的設想都可以作為參考意見。 眾人拾柴火焰高。支持保障房建設特別是棚戶區改造,僅靠政府的作用遠遠不夠。我們希望在不斷增加政府投入的基礎上,加大金融支持、拓寬融資渠道,通過創新政策性投融資機制吸納廣泛的社會資金進入到保障房建設領域裏,真正發揮出保障房建設惠民生、穩房價、擴內需、促發展的多重作用。(年巍)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