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務互動>> 建言議政
 
搞好“四個結合” 因地制宜推進新農村建設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8月30日   來源:人民日報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山區的任務更為艱巨。推進山區新農村建設,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落實“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要求,堅持因地制宜,發揮比較優勢,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具體來説,應搞好“四個結合”。

    與發揮比較優勢相結合,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建設新農村,經濟是基礎,發展是關鍵。山區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應牢牢把握髮展農村生産力這個中心任務,從自身實際出發,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旅遊觀光農業,大力發展各種非農産業,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形成産業發展的新格局。安徽省黃山市既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和底蘊深厚的人文資源,又有茶葉、木竹製品和繭絲綢等豐富的物産資源,發展特色經濟的條件十分優越。應進一步發揮黃山旅遊品牌效應,圍繞景區景點開發和旅遊“六要素”配套,按照高産、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大力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和養殖結構;充分利用鄉村生態環境優美、歷史文化遺産豐富的條件,以開展“中國鄉村旅遊年”活動為契機,整體規劃,有序開發,儘快使鄉村旅遊成為黃山旅遊的又一響亮品牌。

    與山區可持續發展相結合,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山區承擔著生態保護與環境建設的重任,必須把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黃山市應緊緊抓住安徽省被列為國家生態試點的機遇,全面啟動黃山生態示範基地建設,切實保護好黃山的生態環境和人文資源。堅持治山興林、治水防洪,加快退耕還林、封山育林、荒山造林和綠色長廊建設步伐,搞好新安江等流域的綜合治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抓好沼氣、立體種養和秸稈還田等資源利用技術的推廣。廣泛開展以爭創綠色村鎮、綠色家庭為主要內容的“生態黃山”系列活動,努力建設一批環境優美的生態景區、生態鄉鎮和生態村。深入開展節約教育,努力建設節約型社會,增強廣大農民的綠色消費觀念。探索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有效機制,鼓勵和促進全民參與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

    與山區扶貧開發相結合,實現協調發展。扶貧開發是構建和諧農村的重要內容。應切實加大扶貧攻堅力度,創新山區扶貧方式,以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勞動力轉移培訓和産業化扶持為重點,提高山區扶貧開發效果。不斷加大扶貧開發投入力度,加快山區基礎設施建設,儘快改變村容村貌。積極探索易地扶貧的有效形式,逐步把深山區、高山區等不具備基本生産生活條件地區的農民遷移出來。同時,制定和落實投入向農村傾斜的政策,強化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加快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積極改善農村辦學條件,逐步擴大“兩免一補”實施範圍,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逐步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完善農村特困戶疾病救助制度;完善農村“五保戶”供養、特困戶生活救助和農村災民補助等社會救助制度,積極探索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

    與深化農村改革相結合,激發農村發展活力。適應農業稅取消後的新情況、新要求,加快農村改革步伐,為新農村建設提供體制保障。堅持穩定並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建立土地使用權依法流轉機制。加快推進以鄉鎮機構改革、農村義務教育改革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為主的農村綜合改革,建立農村基層管理、農村公共産品供給新機制和“三農”社會化服務新體系。積極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加快土地徵用制度改革,深化戶籍制度及其配套改革,消除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積極推行“公司+協會+基地+農戶”等行之有效的經營模式,培養農民經紀人和致富帶頭人,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切實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和創造力。認真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高度重視農村社會穩定,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環境。(王啟敏 中共安徽省黃山市委書記)

 
 
 相關鏈結
· 新農村建設要尊重和維護農民的市場主體地位
· 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 以先進性建設促新農村建設
· 要高度重視基礎教育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戰略地位
· 政協委員建言議政:新農村建設要慎重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