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的“農心”與“農經”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2-03 17:31 來源: 人民網
【字體: 打印本頁

    ·“他年輕時褲腳上沾滿泥巴,手上滿是繭子。”

    ·現代化的實質就是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工業社會的演化,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

    ·對於農村改革,我們的態度是“探索、探索、再探索”。

    ·要先搞清楚究竟是市長提供了就業、給了農民工飯碗,還是農民工通過就業繁榮了城市,然後養活了市長。

    ·讓農民過上和城裏人一樣的好日子。

    在內政外交舞臺上揮灑自如的李克強總理,其步入社會的第一個身份是“農民”,第一個“職位”是生産隊大隊支書。4年時間,他與農民同吃同住,既要挑石頭、插秧,也要每天給生産隊社員派任務、記工分,“想辦法讓每個人吃飽肚子”。

    以此為起點,在隨後的歲月,無論是青年時代的學術研究,還是履任地方後的探索實踐,李克強關注的一大核心問題,就是如何讓5000年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中國農民,“過上和城裏人一樣的日子”。

    在日前一次會議上,李克強對與會各地方、各部門負責人動情地説:“我們多數人都當過農民,吃過農民的飯,即便不是,祖上也應該是農民。我們應該帶著感情為農民工作。”

    而在這份厚重的感情之外,李克強更為改善農民生活找到一條“現代”路徑。他強調,縮小城鄉差距,首先要使農民擁有縱向流動和平等發展的機會,這是社會主義國家題中應有之義。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發揮好新型城鎮化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他年輕時褲腳上沾滿泥巴,手上滿是繭子

    2014年10月出訪意大利期間,李克強在聯合國糧農組織總部,回憶起自己曾經挨餓的經歷。他説:“我年輕的時候在中國農村生活多年,親身經歷過吃不飽飯、挨餓的艱難歲月……饑餓留下的印像是永生難忘的。”

    1974年,19歲的李克強到安徽省鳳陽縣大廟公社插隊當知青。因組織能力強,他很快脫穎而出,當上大廟大隊的黨支部書記。村民們回憶,當時“黑瘦黑瘦”的李克強,是學生裏幹活最好的一個。他與村民們“一起種莊稼、流大汗,手上滿是繭子”。

    一位村民對媒體記者回憶,當時李克強總是“搶著幹活”,有時候長時間彎著腰插秧,腰疼得實在忍不住,“爬到旁邊的田埂上滾兩下就舒服一點了”。

    1973年5月1日,合肥八中高二(六)班在南京中山陵合影留念,後排右二為18歲的李克強。

    除了肩挑手扛這樣的苦力活,李克強還負責為大隊所有的社員派任務、記工分。在2014年兩會記者招待會上,他回憶起這段經歷時説,當時自己起早貪黑,恨不得每個勞動力當天干什麼都給定下來,結果到頭來還是吃不飽肚子。後來搞了承包制,放開搞活,農民自己決定幹什麼,“幾年時間就解決了溫飽問題”。

    4年的知青歲月,讓李克強對“放權”形成最初概念,也孕育了他腳踏大地的民本情懷。在“兩會”期間一次團組討論中,他直接詢問一位基層官員,挂坡地的改造有什麼進展,“拿下60度了嗎?”而在此前一次湖北農村的基層考察中,他冒雪登上一片陡峭的坡地,隨手捏起一把土搓了搓,向承包地的主人感嘆:“這土太薄了,一年也就能收百把斤吧?”

    有媒體評論説,李克強對農民之所以懷有一份特殊感情,主要源於他年輕時褲腳上沾滿泥巴,手上滿是繭子。

2012年12月29日,李克強在湖北省恩施龍鳳鎮青堡村察看挂坡地種植的艱難。

    現代化的實質就是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工業社會演化

    2014年10月30日,李克強回信第一所希望小學師生。他寫道:“貧窮固然可怕,但失去平等受教育的權利更加可怕;消除貧困或難短時兌現,可創造公平必須刻不容緩。”

    1990年3月,李克強作為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帶考察組來到安徽省金寨縣,選定了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的校址。25年來,希望工程已累計募款逾百億元,先後建起18936所希望小學,資助貧寒學子495萬名。

    李克強在信中回憶,當年來這裡為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選址時,正是冬末初春時節,“不曾想到,希望工程第一粒種子在大別山深處的凍土裏,破土成長為今天這樣一棵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

    懷著“讀書改變命運”的樸素想法,李克強在全國農村力推“希望工程學校”。此外,他開始更深入地思考“三農”。在北大攻讀經濟學碩士、博士期間,他的研究方向始終圍繞著破解城鄉差距。

    李克強的碩士論文《農村工業化:結構轉換中的選擇》中分析説,10年來,我國農村工業化的興起與發展,使我國走上了獨特的工業化道路,促成國民經濟呈現出嶄新的局面。

李克強的碩士論文(左)、博士論文(右)。

    在博士論文《論我國經濟的三元結構》中,李克強開宗明義寫道:“迄今為止,世界上眾多國家的經濟發展歷程表明,現代化的實質就是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工業社會的演化,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因此,一個國家在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首先必須實行工業化。”

    這是青年時代的李克強,對“讓農民過上現代生活”這一問題的思考,也可看作是他對“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理念的最初雛形。

    用工業的思路發展農業,把“糧倉”變成收益更高的“廚房” 

    近期的一次國務院會議上,李克強談起了自己10多年前國外考察的經歷。當時,他作為河南省負責人前往加拿大考察現代農業。他注意到,對方介紹情況時從不簡單地説“農業”(Agriculture),而是始終堅持用一個完整的詞組“農業産業”(Agriculture Industry,直譯為“農業工業”)。

    “我當時聽著很奇怪,為什麼叫農業工業?但看了一圈後我明白了:他們真的是用工業的思路在發展農業。”李克強回憶起當年的驚訝,“當地一個地區的食品研究所,居然分門別類研究中國的陽春面、手捍麵、叉燒包等不同食品對麵粉的要求,並把這些信息反饋給農民和種子商,讓他們準確把握市場需求。”

    “我們這麼大的國家、這麼多的人口、這麼眾口難調的口味,8大菜係,完全有條件改變傳統農業思路,用消費導向來發展農業生産,真正把農業做成一個大‘産業’。”

2003年6月,時任河南省委書記的李克強冒著酷暑深入鶴壁市調查研究。

    從知青時代的“挨餓”經歷,到青年時代的“三農”鑽研,李克強痛感造成農村貧困、農民貧窮和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也痛感農村長期被排斥在工業化進程之外。在履任河南時,他致力於改變傳統的“就農業論農業”的思路。

    由他親自主導制定的《河南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規劃綱要》中提出:加快工業化、城鎮化,推進農業現代化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途徑,也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由之路。

    正是基於這種的指導思想,李克強直接提出“用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因為賣糧收益低,他主張就地深加工,打造出一系列農産品加工龍頭企業,把河南這個“糧倉”變成了收益更高的“廚房”。

    這套組合拳,被河南人讚譽為“小麥經濟”。有媒體評論,他給農耕意識根深蒂固的河南帶來一股“工業”新風,為農業第一大省的河南,種下了“工業”種子和“城市”意識。

2003年8月,李克強任河南省委書記時與河南新鄉農民聊天。

    對於農村改革,我們的態度是探索、探索、再探索

    2007年,進入國務院工作後,李克強的“三農”情結不減反增。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青堡村,到東北邊陲的黑龍江撫遠縣紅旗村;從地處西南的南寧談良村,到川北震區的宣漢縣紫雲村,李克強與農民同坐炕頭、院內,傾聽“呼聲”。

2013年7月9日,南寧壇良村村口大榕樹下,李克強總理和村民們在一起。

    他最關心的,是如何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儘早讓農民過上現代生活。2014年7月,李克強在山東德州期間,專程考察了德強農場。農場負責人原本在北京做生意,賺了錢回到家鄉,把當地農民的農田整合起來,組建成一個兩萬畝的大農場。

    李克強深入田間地頭,了解農業機械化、測土施肥、土地流轉等情況,對農場創新經營模式充分肯定。

    2013年3月,就任總理後的第一次基層調研考察中,李克強首站來到江蘇常熟的田娘農場,對這裡“公司+若干家庭農場”的新型合作發展模式稱讚有加。他對這裡的農場負責人説:“土地裏也能産出黃金,但這要有條件,小塊的一畝三分地不行,還是要大塊、要規模效益。”

2013年3月28日,李克強總理在江蘇省常熟市田娘家庭農場察看麥苗長勢。

    在近期的一次會議上,李克強要求參會地方、部門負責人,從實際出發,創新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充分發揮農民的創造力。

    他説:“30年前試點推進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的時候,各地做法不同,而當時中央的態度是‘可以、可以、也可以’。我們今天也要給各地、給農民足夠的自主權,對於農村改革,我們的態度是‘探索、探索、再探索’。”

    農民工和市長到底誰養活了誰? 

    在去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提出,要著重解決好“三個一億人”的問題:即到2020年,解決約1億進城常住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約1億人口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約1億人口在中西部地區就地城鎮化。

    在李克強的“三農”棋局中,要想讓農民儘早富起來,一定要讓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齊頭並進”。而常年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則被他視為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

    在一次公開場合,李克強十分動情地説,過去30多年來,農民工兄弟姐妹棄老棄小掙血汗錢、辛苦錢,支撐了中國經濟的發展。

    “2009年,美國《時代週刊》的封面人物選擇了3個農民工,因為他們認為,中國經濟之所以在金融危機後繼續保持增長,主要是因為這些農民工‘勤勞、勤勞、勤勞’。”他説,“我覺得他們還少了一個詞,智慧、智慧、智慧!”

2014年1月27日,李克強總理到陜西省安康市旬陽縣金坡村看望留守兒童。

    李克強十分在意保障農民工權益。主政地方期間,針對有人提出,“城市大了,外來人口太多,不好解決就業”,李克強當即回應:“要先搞清楚究竟是市長提供了就業、給了農民工飯碗,還是農民工通過就業繁榮了城市,然後養活了市長。”

    2014年10月24日,李克強總理在山東德州雨污分流管道鋪設施工現場與農民工握手交談。

    發展農村網購,讓村裏人和城裏人享受同樣的消費服務

    2014年11月舉行的三季度經濟形勢座談會上,作為企業家代表的京東集團首席執行官劉強東的發言,引起李克強的濃厚興趣。

    劉強東説,公司近些年業務高速增長,很大程度歸功於農村市場的爆發。“我們一直覺得農村消費力低,但這幾年,我們把自營快遞業務拓展到農村,2014年上半年,農村消費額增長超過300%,比城市高了兩三倍!”

    李克強高興地説:“你們讓村裏人和城裏人享受了同樣的消費服務,這不僅拓展了市場,也是在推進社會公平。”

    在互聯網行業爆髮式增長的今天,總理對農村發展的理念又帶上了“互聯網思維”。2014年一年,李克強在基層調研時,先後考察“網店第一村”和幾家快遞公司。他稱讚這些快遞員“為千家萬戶帶去了歡樂”。

    他説:“從小處説,你們不僅創造了就業崗位,也創造了新生活;從大處説,農村的東西送到城市去,城市的東西送到農村來,縮小了城鄉差距。……你們的工作雖然很普通,但很關鍵。”

    在一次國務院會議上他強調,發展農村網購市場、消費市場,不僅能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於發展新産業、新模式,推動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升級。

2014年11月19日,李克強總理在浙江義烏一家快遞網點看望快遞工人。

    讓農民過上和城裏人一樣的好日子

    在多個場合中,李克強幾次提到一位農民:山東淄博邢家鎮黃家村的“崔大姐”。2008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克強在黃家村調研時與村民座談,請大家多談“有什麼困難和問題”,圍坐的村民有人説水利灌溉設施不足,有的説路還沒修好交通不便,而崔大姐時當時説,她沒上過什麼學,只有一個願望,就是想過上“和城裏人一樣的好日子”。

    “這句話直到今天,還在我的腦子裏餘音不斷!”在最近的一次會議講話中,李克強説,“讓農民和城裏人一樣,説實話,是我們多年的夢想。縮小城鄉差距,讓農民有縱向流動和平等發展的機會,這是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2014年7月24日,李克強總理與德州袁橋社區的“進城”居民圍坐拉家常。

    李克強曾幾次稱讚,中國農民“極富創造力”,又有極強的韌性,為了追求美好生活,農民工可以走遍千山萬水,吃盡千辛萬苦,説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他在日前召開的一次會議上對各地方、部門負責人説,要帶著“從農民中走出來”的情感,為推進農業現代化、改善農民生活水平而努力。

    “改革開放以來,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是農民冒著風險發起的,異軍突起的鄉鎮企業是農民創立的,近年來大規模的城鎮化進程也是從農民衝破障礙進城開始的。”他説,“只要把億萬農民的積極性調動好、引導好、保護好,就會形成滾滾洪流,形成無堅不摧的強大力量。”(肖楠)

責任編輯: 李平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