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國際論壇2015年會”在馬德里召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0-29 15:03 來源: 光明網
【字體: 打印本頁

“絲路國際智庫網絡”成立27國40多家智庫發起

“絲路國際論壇2015年會”在馬德里召開

10月28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關係和可持續發展中心、中國駐西班牙大使館共同主辦的“絲路國際論壇2015年會”西班牙馬德里開幕。論壇為期兩天,旨在凝聚各國智庫力量,推動陸海絲綢之路有關國家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促進與沿線國家發展戰略對接,為共商共建“一帶一路”搭建高端交流合作平臺。來自“一帶一路”沿線30多個國家的政府、智庫與企業機構,相關國際組織負責人以及國際知名學者300多位高級別代表參會。外交部、發改委、財政部、國資委等部委代表,以及中國國電集團、中投公司、絲路基金等國內企業負責人與會。國際關係和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耶雷米奇、聯合國助理秘書長中滿泉、克羅地亞前總統梅西奇、聯合國貿發會議副秘書長雷特等分別致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在論壇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李偉指出,當今時代,各國既是利益共同體、發展共同體,更是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倡議是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的合作倡議和構想,國際社會對此反響強烈。共建“一帶一路”,是走出金融危機陰影、實現全球經濟穩定復蘇的重要途徑,是衝破結構性矛盾的羈絆、邁向世界經濟新一輪繁榮的重要途徑,也是優化全球治理結構、形成世界發展新秩序的重要途徑。歷史證明,實施一味保護本國市場和本國企業,甚至對外排斥的政策,是一條走不通的道路。各國正在加強政策溝通,深化經濟合作,通過合作走出困境。合作可以擴大産品的市場,拓寬資源要素配置的空間,更好發揮各國的比較優勢,顯著優化各國的經濟結構,充分釋放各國的增長潛力。面對不斷涌現的全球治理新問題,以及發展中國家不斷增強的參與全球治理的訴求,必須優化既有的全球治理結構,完善全球治理體系,建立發展新秩序。

  李偉認為,共建“一帶一路”不僅是順應現實需求的合作,而且是不斷創造新機遇的合作。兩年多來沿線國家真誠磋商,緊密協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效。隨著相關各國發展水平的提高和經濟規模的擴大,新的合作機會將會不斷地被創造出來,為各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共建“一帶一路”要不斷培育為沿線國家和人民所廣為認同和遵循的發展理念,著力把握好四大關係。

一是著眼長遠和務實推進的關係。要在合作的大目標、大戰略上謀篇佈局,深入發掘和充分利用當前已經存在的機遇,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深化各方各領域的合作。對各方接受、條件成熟的項目,要抓緊啟動實施,為未來深化合作、長遠合作取得成果積累能量、奠定基礎。二是各國特有利益和區域共同利益的關係。深化區域合作必須強調共同利益,也必須正視合作各方都存在特有的利益。共建“一帶一路”應區別於一些強國主導的區域合作框架,在推進過程中應特別注意顧及小國、不發達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的利益,加快這些國家的發展步伐,使他們能夠趕上時代進步的潮流,分享人類文明的成果。三是競爭與合作的關係。“一帶一路”沿線各國資源稟賦各異,經濟互補性較強,有著巨大的合作潛力和空間。注重合作不避諱競爭,尤其是發展階段相近的國家,他們之間産生競爭的可能性更大。良性的競爭能夠促進相關各方的發展,更高水平的發展又要求有更多的區域合作。四是區域內合作與區域內外合作的關係。中國發佈的《願景與行動》明確告訴人們,“一帶一路”合作理念不是封閉、排他的合作,而是歡迎區域內外所有國家公平參與、共謀發展、兼容並包的合作。目前正在推進的“一帶一路”與歐盟投資計劃的對接,正是這種理念的體現。

  會上舉行了“絲路國際智庫網絡”啟動儀式。來自27個國家的40多家智庫和有關國際機構作為發起成員與合作夥伴,共同發表“絲路國際智庫網絡”成立宣言。宣言提出,要形成一個開放、包容的國際智庫網絡,秉持合作共贏的理念,充分發揮網絡成員優勢,積極開展信息交流、知識共享與合作研究,加強政策研究與諮詢能力建設,服務各國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推動構建全方位、高水平的合作體系,實現世界和平發展、繁榮穩定貢獻智慧和力量。

  在全體會議環節,與會者分別就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國際産能合作、絲路建設與2015年後可持續發展議程三個議題進行深入探討。10月29日,將繼續舉行智庫合作圓桌會、企業合作圓桌會和金融合作圓桌會三個平行會議,分別就相關專題進行研討。

  “絲路國際論壇”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落實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在外交部支持下于2014年創立的重要論壇品牌。首屆論壇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召開,今年是第二屆。與會代表認為,加強智庫交流合作對於共商共建絲綢之路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論壇有效促進了各方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理解和認同,為推動各國共商共建“一帶一路”發揮了積極作用。據悉,論壇每年將在絲路沿線國家定期舉辦。(通訊員劉理暉)

責任編輯: 彭冰凝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